我们在写观后感时,可以尝试将影片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每一次写观后感,都是对自我情感的一次探索与表达,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话剧《茶馆》观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1
喜欢上茶馆源于《茶馆》。
现在,在我们眼皮底下,关于青春的文字早已泛滥成灾。青春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过于浮华。我们的心灵就在这样的喧嚣中慢慢老去,以背离我们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过去,我总以为如鲁迅、朱自清、老舍这样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腐老的气息,就像雨天的潮湿感一样很容易让人产生淡淡的惆怅。所以一直以来,自己都是在拜读那些浮华的青春文字。
这应该是一种错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正如一面斑驳的墙,凄凉中旧旧的却都是温暖。它让人或喜或悲,让人大彻大悟。
?茶馆》是在写一个明明白白死去的过程。“掌柜的”王利发是悲惨的,因为他是那个悲惨时代的牺牲品。他像一只玩偶,他活在苍穹之下,活在对别人的恭维中,但他却一刻也没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结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确是这样。一个诗人说,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王利发的死,正是结束了他作为一只玩偶的命运,结束了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无尽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当然,喜欢《茶馆》不仅仅是由于它伟大的艺术成就,我还倾心于老舍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茶馆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气息。
大抵茶馆的存在无形之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使人们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中。晨练之后的老人,久违的朋友,远道而来的客商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他们步入古朴别致的茶馆中,或悠闲,或恬静,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状态都萌发在喧嚣之上。功名利禄这时候也只是一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索然无味。常四爷,松二爷,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馆中寻找的不正是一种洒脱和理想吗?缕缕茶香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梦想中自己可以拣一个干净的萧瑟感浓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朴雅致的茶馆,手捧一本喜欢的书,点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经很是最后的青春缓缓流逝。我想,在这时候,生活中的纷扰定会如春风化雨。
茶馆的安详如春日温暖的风。
而遭遇《茶馆》是一场旷世难度的劫。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2
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而《茶馆》作为老舍代表作之一,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
在漫漫冬夜,捧一杯热茶,细细品着,感受老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也是人间一大快事。
茶馆,在我眼里,便是当时社会的人情百态。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就是康顺子被迫嫁给庞太监的剧情了。许是年龄相仿的缘故,我对康顺子这个人物有着极大的共鸣。康六因贫困被迫卖女,而十五岁的康顺子却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嫁给七十几岁的庞太监。说是做妻子,但其实就是当牛做马,说打就打,说骂就骂的奴隶,我仿佛也能从这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康顺子的无奈与绝望,流氓地痞横行霸道,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更加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扭曲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人性可言,也不禁庆幸与感叹珍惜当下我们美好生活的可贵。
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和平美好的,没有硝烟,但这都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感到感恩,而不是理所应当,自我堕落。
未来的生活或许会更美好,但这依赖于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与奋斗。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这一辈积极向上,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未来,不辜负先人的期望与鲜血。
再品《茶馆》,再看那些年代的不易与困难艰辛,却已是不一样的心境。
重读传统文化,共建美好时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被洗礼,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是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建设一个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让我们铭记先人的付出与血泪,砥砺前行,创建更美好的未来!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3
?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久演常盛的保留剧目,是中国的话剧经典,我看,也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杰作。在国内一直没有机会看,得知《茶馆》来纽约公演,我们太高兴了,提前两个多月就买了票,提前5个小时就从家里出发去曼哈顿准备看演出。一看才真的知道,都说《茶馆》是北京人艺的“绝活”,简直是没的说,一句话:演绝了。我不太懂文化艺术,可《茶馆》感动了我。在美国欣赏原汁原味中国的国粹《茶馆》,真的,感觉非常亲切、非常自豪,中国文化真的走向世界了。
我非常深的感觉是,《茶馆》的演绎有三绝。剧本写得精是一绝。老舍不愧是中国杰出的语言大师、现代文学大家。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清末戊戌变法失败、民初军阀混战和抗战胜利之后的三个历史时期,浓缩在不到5万字的作品里,写得很精。三幕话剧,都是裕泰茶馆一个场景,以小见大,描写了旧中国50多年的历史变迁。剧作以王掌柜一心想把父亲留下的家业搞得兴盛发达起来,最终却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的故事为主线,呈现出在时代变革中的众生百相。全剧几十个人物,有名有姓的就40多位,三教九流,行行色色,复杂得很。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几句话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出场人物虽多,均有简要而鲜明的设计,每个人物,几句台词,你就可以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就是话剧的魅力,就是《茶馆》的一绝。
?茶馆》的表演艺术,也是一绝。幕一拉开,“裕泰茶馆”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说,这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场面有气势,只见身穿长袍马褂的,各坐在八仙桌旁,有的吃茶,有的聊天,有的下棋,有的谈生意,无所不有。《茶馆》大堂,短衣打扮的伙计,手托大茶盘来回穿梭,一边端茶倒水,一边招呼客人。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在拨打算盘,左右逢源,八方照应,好不热闹,重现了清末戊戌年间,北京城的“繁荣”气氛,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墙上“莫谈国事”的标语,虽然在那儿贴着,可那些茶客在聊天中,又在告诉你: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败。场面大,角色多,但杂而有序,这里既有指挥的技巧,又是人艺明星、大腕们高超演技的到位。我觉得,三位老人在全剧即将结束时,“自我祭奠”的一场戏,可算作经典了。这里,没有眼泪,没有悲切,是最深刻的人生体验,是最凄凉的人生结局。他们在此没有几句台词,一切都是透过那沉重的脚步,一举手,一投足,一声长叹,飘扬飞舞的纸钱,把坎坷而丰富的人生诗意,浓缩到最精炼的戏剧动作和场面之中,他们为自己撒纸钱,其实是为所有的中国人撒纸钱,也是为当时整个时代送葬。我虽然看的戏不多,但像《茶馆》处理得这么富有诗意的演绎,还没见过。
第三绝,就是几幕戏的连接和组织。跨越50多年历史的话剧,只分了三幕戏。我就没想到,它是推出一位叫大傻杨的,用“数来宝”,把戏连接起来了,而且,连接、融合得非常之好。
随着帷幕徐徐下落,一曲高歌:“团结就是力量……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把人们引向了明天,明天,一定会更好!
?茶馆》在纽约的演出,非常成功。不管是华人,还是美国观众,都久久不肯离去,在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中,全体演员反复多次谢幕。掌声、欢呼声是在祝愿:中华文化,万古常青!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4
看完茶馆好几天了,心里仍然在不断的回味;经过文化洗礼的老舍先生带我们走入一个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生活的变迁,每一幕画写一个时代,三教九流人物汇聚于裕泰茶馆,通过一个普通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上学时从历史书中阅见的那些文字,如今以话剧形式展现在眼前,三言两语便勾勒出整个人的轮廓;茶馆王掌柜一生精明圆滑,呕心沥血,却终究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
清朝末期到民国的变迁,老百姓的挣扎或无奈,奸诈狡猾的商人,社会局势动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馆里每一天都有悲惨的事情发生。提鸟笼的、有钱人卖出去的穷人、算命的先生、有权有势的庞太监、市井小人物...。
“莫谈国事”,一辈子逆来顺受终一筹莫展;几十年的谨慎小心酸撑苦熬,一直不断的改良改良,却越改越凉,冰凉;最终也走到人生的尽头。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所有这一切,似乎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找到对应的原型,中国的历史似乎就在这样不断的重复着。理由很简单,中国的公共权力从来没有被限制过;从来都是打着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的旗号,肆意的褫夺公民的权力。
社会就是由形形色色的阶层组成的,然而,既得利益者应该看得远一点,就像秦二爷的儿子秦利民所认识到的那样——无论工人还是资本家,无论有钱人或是穷人,无论有权力的或是没有权力的,只要是社会的一份子,其实都是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工人们被剥削的太狠了,购买力下降,是要引发经济危机的。权力过分膨胀而不受限制,是会引来“西山的神兵”的。
因此,社会要安定,必须像生物链一样,环环相扣才行,生物学上叫生态平衡。而在社会学中大概就叫“和谐社会”。然而真正的和谐不是靠吴恩子、宋祥子压制出来的,也不是靠唐铁嘴、刘麻子欺骗出来的,而是靠真正的设计一种制度,把权力放入牢笼加以监督和限制。等“西山的神兵”到了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那就太晚了。
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给自己撒纸钱的样子。也许很多年后我都会记得,这个凄凉的场面,一路撒纸钱不断的吆喝……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5
浅斟慢品,任尘世浮华,眼前氤氲的水雾,缠绵,消散……茶馆,一个充满情思的地方,它固执地守在尘世浮华中,护住了自己的清雅。她微微颔首,捊须而笑,衣衫翩翩,绝世而独立,于一方角落见证着市井百态。
老舍先生的茶馆,正似一杯幽幽清茶,不浓不烈,不急不躁,不沉不浮,从从容容,淡泊致远。像低进尘埃里的素颜,似高攀灵魂的风骨,忍不住,去口味。
初品,是岁月的苦涩。第一幕,一个初秋的上午,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走进裕泰歇脚,茶客们细品着茶点,闲聊着风月。突然,一洪亮的男声携着满怀的豪情,对醒目的“莫谈国事”恍若无视,拍案诉说着对洋鬼子的不满,眉眼中的壮志显而易见,却被那特务吴思子和宋祥子抓了去。可怜的康老六为了让女儿过上好日子,将女儿卖给了年过七旬的庞太监。女儿凄凉的泪向人们诉说着对世界的不满。于这一方茶馆,各色的人演绎着各色的人生。
亲抿一口,品味出些苦涩,融着些百味,苦涩的绝唱,响彻岁月的枝头。就像乌云密布的天,让人不由得心情沉重。这样的《茶馆》,让我不禁想去再次品味。
再品,是乱世的本味。人们追逐着时光的脚步,来到了民国初年。身处乱世的裕泰艰难的维持着,掌柜王利发积极改良,却屡遭失败。唯有那“莫谈国事”变得更加醒目。掌柜的儿子与儿媳打点着茶馆。常四爷终于出狱了,将他关进去的二人却又成为军阀的走狗……这一方茶馆,接受着岁月的考验。
望茶叶于杯中沉沉浮浮,与沸水的碰撞,激出了最美的舞踏。它飞旋着,舞着它的态度,于乱世中的一丝本味。这清茶愈加苦涩,可又让人们品出了它的态度,它的决心,它的本真。而我们于这如海的苦涩中寻懂了那一丝本味,去追寻那心心念念的苦尽甘来。
饮尽,是人生的风月。故事终有尾声,一个个子承父业的青年再次聚集在不似从前的裕泰,带着从前的希冀,守着父辈的故事,于乱世中,遇见,又错过……常四爷的生活更加凄惨了。当昔日的意气风发变为老年的感慨万千,眼底的风霜是岁月的痕迹与无可奈何。读后感·咀嚼着前尘往事,感慨着世道崎岖,对着世间的麻木悲凉冷笑。但康大力作为一个青年热血地投入革命斗争,以及康顺子、王大拾等投奔西北游击区,何又不是奔赴光明前景,向可悲的社会唱响反抗之歌?是啊,当你老了,可永远有人正年轻着。
这一口,品尽了这世间繁华,品尽了人生百味,品尽了风花雪月。回味悠长,沉痛的苦终会过去的吧。苦尽甘来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人们品着清茶,品着事故。城市一隅的一方茶馆,茶馆无言却守着岁月,过去的过去,岁月流逝;故事的故事,茶馆记得。
这样的《茶馆》让人怎么不去用心品味。清杯一壶茶,品味余后生。一杯茶,一个地方,一群人,一个故事,一本书,一杯茶……用心品味……
话剧《茶馆》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