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能够激励他人,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在作文中包含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节气作文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节气作文篇1
带着残余的冬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俗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立春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生机与盎然,标志着新生命的重生与希望。
在这个交替的季节里,它伴随着残余未尽的冬寒,却送来了春的气息。在哪个冰雪交加的冬天,它是一枝枯枝,在那隆隆的鞭炮声之后,又生长出它的绿叶,伸展出它的四肢,它没有丝毫惧惮。他要焕发出他本身的生机与盎然,他带来了春的气息,他告诉我们柳树发芽了,燕子飞回来了,农民伯伯该耕种了。
人生也是如此,在您经历磨难之时好比冰雪交加的冬天,犹如枯枝。枯枝在历经磨难之时,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是退缩?是放弃?是一蹶不起,还是经过一番沐浴之后,精神振奋。犹如立春的枯枝,发芽,攀登。许许多多的人在这紧要关头所迷茫,犹如失去了方向的船船。他们放弃了,但枯枝它退缩了吗?他在冬寒余未的季节里,他节节攀升。人生历经磨难之后又犹如立春的枯枝,他带来了新的重生与希望。
立春虽带着残余的冬寒,但却带来了春的气息,新的重生与希望。同样在历经磨难之后,又是崭新的春天,虽有余寒未尽,但他带来了新的希望。
立春又到了,忘记过去的一切不高兴,一切磨难,在新旧交替的季节都化作尘埃,让他随风飘逝,立春到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崭新的我。
节气作文篇2
早晨醒来,向窗外不经意地一瞥,却发现,草叶上,许多晶莹剔透的露珠滚动着,像钻石那么明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这才猛然忆起,今天应该是白露了吧?
正想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毫无征兆地缓缓而下,不觉感到有些凉意。白露,是九月的第一个节气,像一堵高大的墙,将夏天和秋天硬生生的隔开了,夏之火热也在此时烟消云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看来秋天真的来了。
打开窗,秋风夹着一丝迎面而来,是冰凉的。窗外几片性急的树叶已开始发黄,石榴姑娘们也在秋雨的滋润下羞红了脸。蝉不见了踪影,连昨日里独自低吟的几只暮蝉,今日也停止了表演。鸟儿也没有了夏日的狂躁,该南飞的南飞,该筑巢的筑巢,该找食的找食,谁都没有闲情一展歌喉了,倒是远处的几声狗吠,在雨声里分外响亮。秋风掠过,这次带来的不仅仅是雨丝,还有一股淡淡的桂香,看来桂花也经受不住秋雨的召唤,悄悄地盛开了。
秋雨又在不知不觉中停了叶上的雨珠往下滚落着,滴在一个个小水洼中。"滴哒滴哒",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默默取下香袋——现在它已派不上用场了,谁叫"蚊子喝了白露水,不知不觉闭了嘴"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到白露时,秋意逐渐浓。
节气作文篇3
近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的人深表赞同,有的人却表示不理解。
诚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繁杂的“二十四节气”似乎早已跟不上时代快速向前的步伐。但是它真的该被时代抛弃吗?当然不是。“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早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体系,在它的身上凝聚着古人无尽的智慧与诗情画意。用“二十四节气”为信息时代添点诗意,让我们放慢步伐欣赏隐藏在那字里行间的美吧!
“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与智慧。古时中国处于农耕社会,为能预判天气,我们的老祖宗每日观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逐渐总结出完备的“二十四节气”并编成郎朗上口,富有诗意的歌谣,而到如今,它早已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意撰写,它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古人根据太阳周年运动和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来总结规律,不断进行归纳整理才最终形成知识体系并付于实践。经过千年的改善,其中蕴涵着的科学方法,知识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然而,这凝结千年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这其中固然有科技发展导致的“二十四节气”少有用武之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们越发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就像我们常看到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年不如一年,甚至连春节都少了几分年味,然而一些“洋节日”我们却过得有模有样。不可否认,过“洋节日”可促进各国交流,也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是,因为这样便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就失去了我们的本心了吗?中国的文化,中国人不传承,还有谁替我们传承呢?
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二十四节气”列入文化遗产便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平时,我们就应该对中国文化多加重视,多读读诗书,多游游山水,去 切切实实地体会中国人的诗情画意。
我们处在喧嚣浮华的信息时代,只有传统文化能让我们沉淀下来,回归本心,静心寻找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诗意。
节气作文篇4
立春刚过,却总觉得冬天还没过去,天气还沉浸在那冷冰的世界里。好不容易,天气刚暖和起来,又到了降服温的节气雨水。
这些天,天总拉着脸,让尽乌云遮住太阳。太阳整天不露面,却也不让乌云下起雨来,成天造个阴天赠给人们,让我们也全天心神不宁,皱起眉头,给我们带着压抑,好似被关进牢房,整天被人盯着。天空阴沉沉的,充满了冷漠。当那道预示着节气来临的闪电划过天空,天空中好似被闪电开辟成两大块,象形声意的轰隆隆”声在天地间震起来。刹时,鸡飞狗跳。鸡鸭惊悸不安地烦躁地走来走去,出了窝,开始焦躁地扑腾起翅膀。狗仰头望向天空,刚仰视到,闪电雷声的精彩表演就把它吓了一大跳,开始奋力逃窜起来。
闪电开始不厌其烦地划破天空,雷声也对映着爆响,爆炸似的。农民们兴奋地望着天空,联想着雨水滋润土地,绿色的小芽从土里头探出头来,努力长大,脸上也流露出笑容。哗啦啦”,雨终于降下来了。我站在窗边,观雨,听风;看潇潇雨落,穿林打叶,淋湿一切;听猎猎风过,飞沙走石。雨开始狂暴起来,直直射下来,重重打在窗户上,嗒嗒”,落在屋檐上。风来了,呼呼”地吹来,直弄的.那雨,偏了个角度,斜射下来,风夹雨,雨随风,风吹到哪里,雨就往哪儿射。打到房顶上,打到窗户上,打到门上,打到地上,打到草坪上,打到树枝上,打到花朵上,打到土地上。若似一位丹青大师在人世间肆意拨墨挥豪,于天地间一张透明宣纸上挥洒出一幅绚丽又质朴的写意水墨丹青,异常美丽,异常美妙,大自然的奇妙杰作!
大家举着雨伞挡雨,穿着雨靴,披着雨衣,骑着摩托车,飞驰过去,溅起一滩水,坑坑洼洼的凹进去的地上积满了水,湿漉漉的。雨停了,风调雨顺的今年来了!各家都去干习俗了,接雨水,拉保保,回娘屋。各忙各的,热闹极了。
我吟起诗来: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雨水时节,总是湿漉漉的,雨止了,风顺了,预示着今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节气作文篇5
毕淑敏曾谈到:“节令就是一种命令。”是的。我们可在端阳看苇叶依依,在中秋品蟹赏月,在大雪纷飞时围炉煮上一壶醇厚的美酒。冬天的西红柿不会有骄阳的热情,而板栗也要在秋日才会格外甘美。然而生活在当下,人们忙碌而疲累。父母们为生活奔波忙碌,我们为学习而扎根教室,幼年背过的“春雨惊春惊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也逐渐退到记忆的墙角——我们,迷失了季节,迷失了自然。
据说早在春秋时期,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就已形成了对节气的最初认识。而此后的三千多年,二十四节气也在不断完善中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立春、惊蛰、清明、谷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我瞭望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风烟弥漫,所有繁华荣辱,悲欢离合,都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以看透。铁骑悍勇的汉逝去了,如锦的盛唐消散了,凝结血泪的明清陨落了。而只有二十四节气,伴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农耕一直流传。
不桥流水的江南,或许是清明前后的细雨霏霏中,戴笠披簑的男子用心耕耘面前的青青麦地。而他的身后,那是烟雨笼罩中的白墙黑瓦的农家小院。莽苍的的黄土高原,回荡着信天游的地方,勤劳朴实的女子在窑洞前铺晒收下的苞米。二十四节气,从沉厚的历史走来,它本身即已承载了中华文明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沧桑。
而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二十四节气又该如何存在?我也曾仔细记下银杏抽芽的时间,也发现春分的几场雨确实有着让大地被严冬冻得苍白的脸色重新变得黑黝的神奇功效。但我似乎无法做得更多。我不能熬夜到凌晨只为发现第一场秋露是何时降下,我必须养足精神应对第二天的'学习。于是我便渐渐麻木,渐渐错过,错过了“夜雨剪春韭”,错过了“莲花过人头”,错过了“战地黄花分外香”,错过了“独钓寒江雪”。我有时也会在长久的麻木中惊醒,在向同学询问今天的日期后偷偷查看自己又到了哪个节气前后,自己又错过了哪些景色与故事。
如今已是寒风扑满的十一月,我掐着指头算,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我都错过了。也许明年这些景色会更好,但今年的最终是辜负了。而我想与之一起辜负的,还有最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听,窗外的风欲语还休。
节气作文篇6
提起二十四节气,许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接一句:“知道!中国有二十四个节气!”但是,对这些节气,你又了解多少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也接触了不少的节气知识,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对节气不熟,背下了节气歌,也只是认识了这个所谓的“节气”而已。
暑假里,我充分地了解了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有人可能会疑惑地问:“暑假中只有两个节气,可节气一共有二十四个,一个暑假,你怎么可能会了解完二十四个节气?”其实,我是看了肖复兴老师写的有关于中国节气的这本书书,认识了二十四个节气,并且跟它们打成了一片!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
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大地复苏……每个节气都有各自所代表的含义,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露露秋寒的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最喜欢,最期待的节气就是大雪,漫天飞舞的雪花,犹如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孩子就可以到窗外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可惜,我们身处南方,很少能够看到这种美丽的景色。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文化和趣意,也是承载了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密码锁,你只要拿起这把密码锁,打开传统文化的'闸盒,就能够领会它的奥妙;整本书图文并茂,文字优美,生动有趣,图画精致,活灵活现。对于还是小学生的我们来说,这本书的颜值已经十分的高了。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承认,肖复兴老师讲的故事真的十分有趣,每一个节气,已经不再是像度娘上的官方回答,死板无趣,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想,还有古诗等等内容,让我情不自禁地就深陷故事的情节……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收获了阅读的快乐,还有新的知识,让我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的智慧!传统文化的知识一定不止于二十四节气,期待下一次与传统文化的邂逅……
节气作文篇7
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小满节气时,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防御干热风的方法很多,比如营造防护林带、喷洒化学药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华南地区:“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一般来说,如果此时北方冷空气可以深入到我国较南的地区,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
长江中下游:“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节气作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