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教学反思7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学反思是为了帮助我们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都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所以认真写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蜻蜓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蜻蜓教学反思7篇

蜻蜓教学反思篇1

1、遵循思维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让学生对美丽蜻蜓的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这对后面的教学起着铺路搭桥的作用。又如对“七嘴八舌”的理解,让已经明白词语意思的学生进行表演,让还不清楚意思的学生通过观看表演来揣度词语意思,通过营造猜谜游戏的情景,使原来不知其意的学生看懂了词义,而且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语进行注解,从表演到概括,恰好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迁移。

2、立足文本价值,巧设问题,引发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和行为表率下,使孩子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教学聚焦于“陶行知怎样劝说孩子们?陶行知给孩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懂一段话,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伤害蜻蜓的某个器官事例,认识蜻蜓身体结构特点和作用,感悟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思想。语文课堂这时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蜻蜓教学反思篇2

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思想之精髓——“生活即,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还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人有两个宝》《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放飞蜻蜓》这一课就是叙述了陶行知和小朋友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很多教学用书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可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的真谛:真正的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蜻蜓教学反思篇3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放飞蜻蜓》,齐读课题。这是关于大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故事虽小,意义却很大。

二、精读2—6

师:请一位同学先读一下第1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那儿捉蜻蜓,他停下了脚步。诶?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2—6自然段,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出示填空)好,陶先生在想什么呢?谁来说?

指名说。

师:我最爱听陶先生劝孩子们的这段话了,你们先练练,看看该怎么读?

生自由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你一读就要让我们好象看到陶先生和孩子们。

指名分角色读。

师:哦!我知道了,陶先生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师拿着书模仿学生读)陶先生是这样说的吗?(他可没有拿书)

师:对,他是读书,不是说话,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

师:你对着他说话,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哎呀!这才像说话,那么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耐心、慈爱、亲切)

师:那好,我们就把陶先生的慈爱和耐心读出来。好!谁来读陶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还不够慈爱,你要把自己当成陶先生,旁边就是翠贞,你伸手摸摸她的头,再来读一读!(师拉生的手摸头,练读。)

师:好,谁来读翠贞?

指名读。

师:翠贞是这么说的吗?赶紧看看!(想了一下)

师:那你也想一下。

师:别的孩子怎么说的?

生:七嘴八舌

师:哦,知道了,就是七张嘴八个舌头。

生大笑:不是,是抢着说,争着说。

师:那你们七嘴八舌地对我说。你们坐下!

师:你坐哪儿?

生:坐凳子上。

师:恩?你呢?

生:田埂上。

师:对。陶先生继续对孩子们说——

生读。

师:好,我们把这段完整地演一演,推荐好的同学。

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真好。陶先生多么慈爱,多么耐心。同学们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回到前面,陶先生除了想一定要孩子们把蜻蜓放了,还会想什么?

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似乎也听懂了,他们点了点头。这时,陶先生有没有让孩子们马上把蜻蜓放了?他又想

______________。请大家读剩下的部分。

三、精读7—11

生自由读。

师:想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想不想让大家了解蜻蜓啊?好,那我们就来读读陶先生告诉孩子们的话。先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孩子们?

指名读。

师:哎呀!又来了!这么读行吗?谁再来!

指名读。

师:这才像说话。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陶先生很喜欢蜻蜓。

师:那你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指名读。

师:有点喜欢了,还有谁比他更喜欢?

师:这位陶行知,你拿着蜻蜓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

师:看来,陶先生真的很喜欢蜻蜓,那他只是喜欢蜻蜓吗?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有没有发现!

生自由读。

师:发现了什么?

(爱孩子,尊重孩子)

师:说得真好,陶先生不仅爱蜻蜓,更爱孩子。我们回头看看,当孩子们点点头时,他仅仅是想告诉孩子们蜻蜓的知识吗?还想什么?

(爱蜻蜓,所以想让孩子们也爱蜻蜓;爱孩子,所以想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把蜻蜓放了。)

师:刚才孩子们还只是点点头,现在都纷纷说——引读。

师:这只蜻蜓被放飞了,但孩子们心里留下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啊!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慈爱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一起——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汇报课)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细读课文后,觉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

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的真谛:真正的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蜻蜓教学反思篇4

?放飞蜻蜓》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的故事。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也让他们进一步受到人文。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知识链接”、“基础达标”、“设问导读”、“巩固练习”、“拓展阅读”五个环节,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拓展阅读一首有关蜻蜓的古诗,并精心准备了辅助教学的幻灯片和课文朗读的录音,整节课上完后,我认为以下几点在课堂上呈现的效果比较好:

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紧接着的优美、生动的图片更把孩子们的目光吸引住了。

二、在第一课时中,识字写字、读书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主要目的,课堂上孩子们多种形式的读词语、说记生字的方法、用上生词说句子、读课文、书写练习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三、在读课文中,对于新出现的词语理解,我采用了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来学习,那就是用图片展示来帮助、加深孩子们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像田埂、孑孓、复眼就是这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整节课结束后,我也有一些遗憾:一是导学案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有一点内容没有来得及在课堂上展示、处理。二是孩子们在课堂发言时声音不够响亮,主动发言的不够多,在语言表达上缺乏完整性。

总之,本节课既有让我高兴的一面,也有让我忧愁的一面;既让我对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乘上课改大船,追求课堂高效。

蜻蜓教学反思篇5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以小蜻蜓的形象为导入,让学生了解蜻蜓的形状和特征,再让学生模仿小蜻蜓的动作来表演小蜻蜓,让学生感受歌曲的.三拍子的特点。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走入学生生活。首先,注重以审美为核心,给学生营造视觉美、听觉美、肢体美,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

蜻蜓教学反思篇6

?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讲述了陶行知和学生之间的故事。陶行知看到学生捉了蜻蜓,并没有马上呵斥,而是与学生一起说蜻蜓,使学生明白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最后放飞了蜻蜓。

这个单元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由此很多参考书上都把“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但我觉得仅仅把这个作为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我觉得在认识蜻蜓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人——陶行知,通过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的慈爱亲切、循循善诱和尊重孩子。”因为从整篇文章来分析,陶行知先生是故事中的主角,给学生讲了蜻蜓的知识。不仅如此,课文还用了大量的文笔来写陶行知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学生可以抓住有关词句来了解陶行知的形象。

关于蜻蜓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说出一二。当然书上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给大家介绍蜻蜓。解决完蜻蜓的'知识,我们就一起走进陶行知。一开始,学生只知道陶行知是一位校长,是一位伟大的家,似乎离他们很遥远。但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分析陶行知的一言一行,慢慢地一位慈爱亲切、循循善诱和尊重孩子的先生就出现在他们眼前了。

对于这样的课文,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把教材吃透,而不是人云亦云!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中,我更看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特点:慈爱亲切、循循善诱和尊重孩子!

蜻蜓教学反思篇7

?小蜻蜓》我从聆听《野蜂飞舞》开始导入,显得不太稳妥,首先我设计的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专业化的术语太多,其次问题也太多,学生的说一说太多,体现不出音乐课的特点,也不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应以感受体验为主,不要说一些节奏、情绪等之类的词语,可以说一说“你的心情怎样?”或者“你有什么感受?”最后,可以这样设计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你来猜一猜它是谁?提示是一种小动物。”

第一次聆听从老师的演唱开始,请学生静静的聆听。第二次聆听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心情,第三次聆听就可以带学生一起来做动作飞一飞,飞出歌曲的旋律线,学生体验感受旋律线。不要问学生歌曲是几拍子的,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判断不出歌曲的拍子。这一切都在用身体去感受去体验,不用嘴来说,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律动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多去感受体验音乐。这样,整节课从音乐开始,也充满着音乐,可以占用20分钟的时间。在这20分钟内演唱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跟着伴奏来唱一唱,加入碰铃,加入动作都可以,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完歌曲之后我们可以再来唱一唱别的小动物。

聆听《野蜂飞舞》可以放在拓展环节,不说歌曲的速度、节奏等专业词,说一说听到音乐后你觉得它会是什么动物?再次聆听时用手划旋律线感受和《小蜻蜓》的不同。从学生划出的旋律线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乐曲。

蜻蜓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

树叶信教学反思7篇

一年级6和7教学反思精选7篇

平行教学反思7篇

平衡走教学反思7篇

动物笑谈教学反思7篇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优秀7篇

东方明珠教学反思7篇

变阻器教学反思7篇

云课堂教学反思模板7篇

语言水教学反思7篇

蜻蜓教学反思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