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学反思时,老师都需要有着较为清晰的逻辑思维,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反思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花的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花的教学反思篇1
?花的勇气》这节课结束了。从这节课当中,我也悟到了许多东西。
这节课我本身按照“三环节自主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出来的。可是最后上出来的效果,并没有达到完全自主课堂的要求,经深入思考和探究,我总结出两方面的原因。
1、我上的是自主课堂当中的.展示环节,可是第一环节的自学部分没有走实,学生并没有完全按照导学稿的要求认真地将第20课“花的勇气”预习到位,而我也没能将学生自学的结果及时进行检验,就盲目地进行了第二环节的教学。因为学生们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导致许多人在课上无话可说,无题可问,课堂气氛稍有些沉闷。
2、面对这种孩子们无话可说的尴尬的情况,教师的课堂机智还很不够。当时我心里很着急,于是,就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追着去问,去讲解引入,这样就回到了“老路”----我们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完成了这一堂课。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面对着当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能够多给孩子几分钟思考,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静静地“等待花开的声音”,然后再抛出一个新颖的有争议的问题,课堂效果可能会比现在的结果要更好些。
课堂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我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在教师自身。这就要求我平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有效引导,谨慎走好每一步,这样学生们才会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情可诉。但是,从这节课当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具有亮点的东西,比如我班学生的思维普遍很活跃,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个别学生的语言也很优美,如果引导到位,学生们在写作、讲话方面很具有发展潜力。
课堂上需要严格规范地管理,学习步骤上需要扎实稳健地实施,这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下一步需共同努力的方向。
花的教学反思篇2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感悟。孩子们沉浸在文本中,思维如灵动的飞鸟。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由盲童安静用手触摸春天,用心灵触摸春天;温迪一家人用眼睛延续光明,用爱心延续生命;墙角的小瓜苗,奋力求生的飞蛾对生命的渴求,引入:在冷风冷雨中的小花又对生命有怎样的追求呢?学生怀着好奇心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接着,我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智慧火花不断闪现,
竟然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与小花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孩子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本节课,我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有舍才有得。在这节课上,我舍掉了那些烦琐的分析,舍掉了一段一段地讲解。孩子们得到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得到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得到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甚至得到了一生受益的做人原则——他们怎样成为一个有勇气的人!在课的尾声升华思想的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发言,对勇气的认识简直成了至理名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知识在同升同长,或许感觉达到了的最高境界。语文课既实实在在又让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得以体现,这一点主要归功于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得”。
不过,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在像处理好“小花们在冷风冷雨中
傲然挺立”这些关键句时,对文本的研读没能独具匠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而,体会作者“通过由物及情的变化、升华自己的感情”这一教学的难点未能突破。今后在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方面,是一个值得思考又有待解决的问题。
花的教学反思篇3
任勇先生所著的《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中说“教学中,要有教材,要信教材,但不唯教材,而是要活用教材。”我特别喜欢这段话,因为教材内容的编排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灵活的使用教材,适度的拓展教材,做教学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是课文,它是现成的语言作品,可以说,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凭借言语作品的开展以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言语活动。语文教学过程,包含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求知者的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起关键作用,他们需要主动地感知、思考、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才能获得语言知识和能力。
?花的学校》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写得一篇散文诗。它的特点是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但是又没有分行和押韵。然而形式的不同,并不影响诗歌带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灵的美的享受。文中想象丰富而奇特,表达巧妙,充满儿童情趣,赋予“雷云,东风,花朵”人的行为,运用“走过,吹着,一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和花朵们赶赴宴会的生动。这样的文字自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针对这一特点,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语文要素成为操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即美妙的想象和有效的仿写练笔让课本里长出小诗。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接着根据语文要素,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文段。孩子很容易就找到了以下句子“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呢?”通过之前对课文的理解,孩子们不难知道,因为在雨水的滋润下,花朵们不断生长,越长越高,最后高出了地面,就像从地下跑出来了一样。为了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抛出课后小练笔:
清风一吹------------------------------------
蝴蝶一来-------------------------------------
太阳一来-------------------------------------
通过小练笔的练习,孩子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思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不知不觉中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更奇。我们的小诗也不知不觉的长成了。
清风一来,他们便跳起了欢快的舞来
蝴蝶一来,他们便绽开了美丽的笑脸
太阳一来,他们便羞红了脸蛋
小溪一来,他们便唱起了欢乐的歌
小花一来,他们便多了一位朋友
花瓶一来,他们便有了幸福的家
雪花一来,他们便又回到了大地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看着意犹未尽的孩子,我又抛出孩子们勾画的文中另一句有新鲜感的句子“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让孩子们仿照这句话接着想象东风还可能走过哪些地方?又会干些什么?孩子们这样写道:
东风走过田野,在稻田里画画
东风走过树林,在树叶间翩翩起舞
东风走过沙漠,带着黄沙去旅行
东风走过桃林,它让桃花变成了桃花雨
东风走过小河,它让河水唱起了欢快的歌
东风走过学校,它伸出小手,调皮的掀起了孩子们的衣角······
其实,打开三年级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拓展和关注的点。这些点都能成为训练孩子们语文能力的有力平台。把这些闪光的,美好的点,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升华成孩子们对美的语言文字的创造中来,再由文本拓展开,经由想象给孩子们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的借助语文课本这个媒介,对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进行全方位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扎扎实实教语文,认认真真学语文,才能让语文成为一首最清新的小诗。
花的教学反思篇4
阅读应该“到心灵”,因为只有到心灵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带领学生积累,引入课
在教学中,我先带领学生积累,也现鲜花盛开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由此想起的平时积累的词句。这时,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说四字词语,有的说古诗词名句,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准确地运用上,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初读,知大意
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后,我让学生自读“阅读提示”,看看这篇课文我们需要知道什么?理清了问题,我让学生带着提示中的问题读书。然后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主要内容还是一件比较难的,于是我让学生抓住“阅读提示”中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来概括,这样就简单了很多。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这些心情变化都是与什么有关?学生很明显就知道是跟花,然后再去感受花的羡。
品读,感悟美
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感受作者在维也纳没有见到花而感到失望的心情。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朗读,着重指导读好“只是”、“寂寞”、“真乏味”等,同时注意强调“行”字的读音。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静下心来读文,课文中还有许多地方是写花的,读读看,拿起笔把它画下来,随机交流。当学生交流到“原来青草下边藏着……齐刷刷地冒出来……”时,我让学生说说从哪可以看出作者的那份激动?学生有的说是三个“这么”,有的说是“藏”,也有的说是“满满”,然后指导学生读好这几个词。当学生说到“纯洁,娇小,鲜嫩”时,我引导学生说话,“‘纯洁’的就像——”“‘娇小’的好比——”“鲜亮鲜亮的小花,仿佛是——”学生的想象很丰富,语言也很有特色,通过宋的说话练习,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生成。然后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读出来。这样朗读更有实效性。再如:在交流到“隔过雨窗……在车窗上流动”时,我也是引导学生想象在你头脑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说话,学生仿佛也置身其中,然后再去指导朗读,这样读得更有层次。
回读,抒胸臆
在交流最后一小节时,我说:“平时你听到的‘拔地而起’是形容什么?”有的说是树木,有的说是大楼。“而这里却说是——”“小花”。“从哪些词感受到的呢?”“一下子。(冒、改天换地)”“瞧,那冷风冷雨中的小花好像在对你说……”引导学生说话,由此引入到作者对生命的意味是什么呢——勇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有的说:“当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地面对,这样才可能战胜困难。”有的说:“就拿我们平时学习来说,如果遇到困难就放弃,遇到困难就放弃,那到头来将一事无成。如果能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胜利,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勇气。”
拓读,扩视野
在课即将结束时,我建议学生去看一看作者冯骥才先后三次去维也纳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感受作者三次去的不同心情。
花的教学反思篇5
在《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确定了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目标,所以我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又抓住以下几点,感觉达到了以下预设的目标要求。
一、利用反复诵读,层次递进地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情感,并通过老师示范,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读出了文中的感情,体会到了散文诗的优美和富有童趣。
二、教学伊始,我以花朵老师的身份自编歌曲创设情境进行导课,称学生就是我心中最可爱的花孩子,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孩子们果然兴趣盎然,很快进入了“花孩子”的状态,无形之中拉近了和文本的距离。
三、《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拟人化的表达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我组织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教学中首先引出“花孩子”这个词语让孩子们感悟,体会它的新鲜感,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其他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独特的表达特点。突破了“本单元需要培养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文中有新鲜感的语句”这个难点。此外,我穿插在师生互动中的范读在这节课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感染了孩子们,他们已经找到了朗读的感觉,学得很快。
四、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各种情境,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想一想各色鲜艳的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花儿们会做怎样的功课?想一想,说一说,看谁想得奇妙,说的具体”;另外,为了让孩子们对花儿们跳舞、狂欢的情景感悟更深,我还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放入文中,去演一演,从而让他们对这一情景体会的更深入;另外,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语文要素成为操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即美妙的想象和有效的仿写练笔让课本里长出小诗。让课堂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五、为体现低年级学生的直观性教学,我以标题中“花”为主线,将体现花孩子的关键词语板书,并加以构图,形成一朵花的板书形式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把学生当成一朵朵花儿,体现生活的美好。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充分,总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知道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的文章,难度较大,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他们的老师是谁”?“花孩子的妈妈是谁”但是我在备课时,有些地方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备课时,我一定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降低门槛,做好铺垫。
花的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