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问题表达出来,为了更好的反应出教学活动的成果,应该及时写好相关的教学反思,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篇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反思。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师教与儿童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情境化,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探究、感悟,已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也竭力试图将这一理念贯彻始终。在课的开始,我就带领学生走进他们的家庭生活,回忆、讲述自己的父母为家庭辛劳的事,感受父母对自己倾注的深厚的爱;配乐诗朗诵《妈妈的爱》把学生带入感人的`日常生活回忆中;体验一下当父母的感觉这一活动,让孩子换个角度去看自己、看父母,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从而能理解、体谅父母的苦心;读读父母的信,使孩子和父母进行深入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教学中,老师坚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特别是课前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在上课时,让孩子打开来读这封来自父母的信这一环节,真实地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看法,让孩子了解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加深了彼此的情感沟通,因而孩子们在说内心感受以及自己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真情充分流露,说得也非常感人。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要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了解、感受、体验,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接受的实际内容和实践阵地。为此,我设计了课后延伸的实践活动,并且将行为落实到“你最想做的一件事”这个虽小但很集中的目标上,并让家长参与评价,旨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真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学会做人。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篇2
?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我和孩子们的喜欢。这种课型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而且传统课堂的纯粹传授也不再受学生的欢迎。有幸接触两届一年级“品生”课的教学,我觉得“品生”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
1、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搭建活动舞台让他们去体验
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如《家里的我》这一单元教学中我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细化这一。如:“全家福展示”、“为家人做一件事”让孩子体验——我是家里的一分子,从而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通过“洗衣服比赛”、“剪指甲比赛”、“缝纽扣比赛”以及“叠衣服比赛”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展示——我已经长大。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我还特意为孩子们留影为他们制作“成长的足迹”,给孩子的成长留一分宝贵的回忆。
2、及时交流,升华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过后我们要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家里的我》每一活动过后我都及时辅导小组长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孩子们认识到了“妈妈(奶奶)每天给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后要听她们的话,还不乱弄脏衣服。”“衣服很难叠整齐,但是我一定要学会,再帮妈妈,让她不辛苦。”“指甲里有很多脏东西,以后我不留长指甲,还要经常洗手。”……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动,所以我建议学生把话写在“爱心卡”上回去说给家长听。
从体验到认识,胜过千万遍说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篇3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第三课。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为本”。尽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努力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运用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熟悉了解各行各业。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比较流畅,先让学生了解了各行各业,然后给各行各业分类,最后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上课如流水般哗哗哗下来了但自己没留下印象,总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没落到实处,比较肤浅。从备课到上课感觉没有找到任何一个闪光点。更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给学生切身体会。最后一个“创建工厂”环节比较乱,准备好的小组跃跃欲试,都在准备自己的发言,没有认真听汇报交流。总体上讲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每一教学环节进行的很仓促,没有解决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用力导致课堂没有闪光点,没有突破重难点。
四、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对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了解并不多,所以老师总在牵着孩子走。
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比如:让孩子联系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说说各行各业和自己生活的关系;在了解各行各业之间关系的时候,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和怎样收看电视节目。整个过程中牵着孩子走的痕迹特别重,没有在孩子的调查、了解、探究之后进行教学,然后在课堂引导孩子梳理知识。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一门以生活为出发点的学科,尽量让孩子从自己身边找到各行各业,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去调查研究,把“球”抛给学生,比如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们,他们都在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他们怎样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业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等?
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以及怎样收看电视节目的环节,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有点塞给学生的感觉,最好让学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收看电视节目单,需要哪些工作人员付出怎样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资料,引导孩子自己交流发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体现以生为本。
在给各行各业分类时,在了解社会上有哪些不同行业之后给孩子留下时间自己分类,不要强加给学生。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篇4
品德与生活应密切联系生活,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作用,达到同受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他们。这样的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篇5
首先我要感谢上级领导和本学科老师不辞辛苦顶风冒雨来到我们香安小学交流研讨。《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力图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我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这个中,利用多媒体根据教材呈现了一组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场景:吃早餐;上学路上;乘公共汽车;进校;到商店买学习用品;回家看电视。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寻找为我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各行各业的人们,特别介入了刚刚过后的五十年一遇的暴风雪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从而让学生的道德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教材有一句话:“我们来观察一天的生活,看看都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我就是根据提示话,假设想象暴风雪那天要是没有环卫工人、没有警察叔叔,这时我们的城市会怎么样?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紧密地开发了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他们体会到了日常的生活中与他人的'一种内在联系,从我们离不开他们的服务入手,感受人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回到: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关键词“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让学生发现相关的人,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需要”。
我们知道,“需要”是一种体验过程,在学生的体验培养中既要有情感的投入,也要有思维的介入,情理交融才能使感悟深刻丰富。我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人们的服务是他们所需要的。课前我拍摄的一组照片,目的是让学生们发现我们学校收发室的 刘 老师,食堂的叔叔、阿姨,还有打扫卫生的阿姨为我们工作的场景,可能孩子们每天都他们交流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通过课堂教学的体验,孩子们清楚地感受到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为学校和大家创建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孩子们再遇到他们时就能很尊重他们的劳动,这样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就能够凸显出来了。无论是什么课,总会留有遗憾和不足的,在多媒体软件应用的连贯性上操作不是很熟练,今后我会更加注意,课件中的播放顺序应由近及远,灵活选择教学行为。
希望今后,我能够和更多的品社教师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个人专业化的发展,为更多的学生服务!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