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文时,使用适当的过渡词可以帮助提升文章的连贯性,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明确的主题,这样才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和启发,以下是骄才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作文篇1
西方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各种推陈致新的艺术作品,亦有很多吸取前人知识精华,锐意创新的历史人物及其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
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就是在历代书法大家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而逐渐形成的一门艺术形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雄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自唐以后,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从他那儿吸取过营养。据说他曾经跟张旭学习笔法并且向“二王”、褚遂良以及当时民间的书法作品多方面借鉴,才能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风。
近代文学大师李可染先生也曾说过:“踩着前人的脚印,最佳的结果也只能是亚军”。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临摹的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别不出真假来。别人对他说:“你写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独没有自己的面貌,这样是不会有成就的,希望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食古不化。”他听后慢慢冲破古人的束缚,发扬自己的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历史的车轮行驶至今日,书法艺术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在经历了五千的岁月洗涤后,逐渐沉淀凝实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于前人传承的基础之上,而传承又依赖于创新而不断汲取营养,二者相辅相成。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作文篇2
从记事起,家中书房挂满了竹子图,水墨的质感清晰而饱含韵味,节节的竹竿象征着蒸蒸日上,大有不与世间污秽同流之意。小时候虽惊叹于画上竹子的惟妙惟肖,却对边上那几行小字频频皱眉。
小时队书法不甚了解,长大了才慢慢有所知晓,那字非隶非楷,并不如平日所见那些大家之字整齐美丽。
年级再长些,我了解到那是明清时期板桥的字画,此时又方知郑燮的字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世人议论,有说他的字歪歪斜斜,似连小学生都不如;却也有人以为它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他们说隶书、楷书皆传承于千百年的书法文化,而郑板桥又将其进行了创新。
板桥体诞生于满清较胜时期,那时的清王朝对文字的约束更是严格,无论是八股文的盛行抑或文字狱的猖獗,都使那个时代的文章死气沉沉,而郑板桥却在如此重压之下形成独一无二的文体,是他对当朝封建的不腐还是对自由与创新的向往。
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仅出现板桥体这样绝世佳作,更是形成了五千年独一无二而又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上溯至春秋时期,孔子对于炎黄帝思想的传承与对治国修身创新性的独特融合,形成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儒家思想;而战国的孟子,他又传承了孔子的“仁”的理念,对执政也进行创新,融入“仁政”的`概念;诸子百家的文化成为后世文人诸如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杜甫等文人墨客传承的对象,而那些垂名青史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同的经历与情感酿出文化与文学无与伦比的美丽。
传承与创新对现世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作家韩寒对于古典文学的继承与现今社会挫败的创新,还是现代舞对古典芭蕾的传承与对近代自由的新鲜无独的创新,甚至是高科技产品的出现都以身证明创新与传承的重要性。
传承是对于古旧文化的肯定与对精华的保留,而创新是结合不同的时局、不同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唯有两者共同结合,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作文篇3
戏曲如今渐渐被人遗忘,如今在现代人眼里已是叽叽呱呱听不懂的句子,其实你并不知道,戏曲里真正有的韵味。
字正腔圆、别有一番韵味的戏曲艺术,已经是人们不再去理会的艺术。要知道戏曲艺术存在已经八百多年了,八百多年来都是人们欣赏的艺术,为什么现在却变得一文不值了呢?有些人会说,也许是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不再去理会旧文化,要迎接新文化。但是事实是这样吗?为什么要把我们祖先一代一代传承的艺术不去理会,去接受西方的`文化?这些可是我们祖先一步步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啊!
看过《霸王别姬》的人都知道它里面讲了什么。我看过这部电影,深有感触。看完以后我一直在想,以前家家户户都常见的戏曲为何现在戏曲却变成了无人欣赏的艺术呢?当时的戏曲多受人们欢迎。当年凡是唱的好的都要经历一些无人体会过的疼痛,最后收获了结果,有人成了“角儿”,有些却成了只会唱戏的普通人。也许只是现在因为人们怕疼怕严厉,不敢去学;有些的是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别说学了,更不会听。
我看来,戏曲应该添加到学校里的一门科目,这样既不会使古老的艺术文化消失,又可以使人们了解戏曲的悠远,培养对戏曲的兴趣,这样岂不是很好吗?“大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奈若何。”《霸王虞姬》我最爱的戏曲之一;梅兰芳,我最喜爱的戏曲演员,他给我们演绎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让我们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
戏曲,不止是古老的文化,也是我们现在该重视的文化,如无人重视,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就会消失!让我们一起重视戏曲吧!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作文篇4
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纵使是文人志士也在新文化运动中迷失方向,于“抛弃旧文学”中走向极端,甚至郭沫若大师亦公开批判国学大师陈寅恪,似乎要将传承千年的文化均付之一炬,依其所见,似乎创新便是“不破不立”,便与传承相对立,但我以为,创新自寓于传承。
传承,并非狭义上的继承,其本就蕴含了扬弃的智慧。孔夫子“述而不作”,其所传述的先人的智慧,同时弃其糟粕,此等选择过程本就是一种再加工,并加之以自己的思考,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所谓创新,本就是厚积之后的薄发,本就是薪火相传之后的水到渠成,二者从未对立,相反,创新始终寓于传承之中。
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大家于传承的瀚海中披沙拣金,而同时孕养于传承之中的创新之思想终得以璀璨于人类群星。艾略特诉诸古典,传承从但丁到德莱顿的传统,他的次次创作都是对古典文化的再致敬,营造出陌生的美感,如晨钟暮鼓般唤醒人们内心“没有雨只有雷电”的荒原;木心远赴异国却仍凝古典文化于心,于传承中融汇中西,其“文学嘉年华”之创新思想便于传承中应运而生……当传承的文化弦诵不绝,寓于传承中的创新自然会从一代代人追本溯源的思索中、孜孜不倦的完善中喷薄而出,创新方成为其创新。
然而,厚黑学和致富秘籍畅销的当下,无数人急功近利,无数抛弃传承的“标新立异”堂而皇之戴上“创新”的面具,进入公众视野。君不见,各种架空文学横空出世,“创作鬼才”层出不穷,然而,未经传承孕育的“伪创新”,带来的雷点频出,以致贻笑大方。更有甚者,假借传承的包装,如“气功大师”王林,欺骗乃至危害大众,不仅可笑,更为可怕,是为荼毒社会之蛆虫。由此可见,一旦失去传承的文脉滋养,所谓创新,不过是跳梁小丑,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因此,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创新寓于传承,我们将拒绝抛下一切的天马行空,也不再会有“焚书坑儒”“打倒孔家店”如此摒弃传承的悲剧。我们将有更多的白先勇,于对昆曲的深刻传承与解读中,方迸发出艺术创新的灵感,使“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余音绕梁;我们将有更多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窥见人性的渊薮,从传承之泉中采撷寓于其中的创新。
“我们都是历史中的人”,卡尔维诺如是说道。我们本身处传承之中,让我们于传承中创新出自己的历史。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作文篇5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万春小学的剪纸博物馆成立,这样一次“携手非遗,相约传统”的活动迅速热腾起来,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而从剪纸艺术来看,融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为一体,体现了一种创新意识。
就像万春小学的孩子们大胆使用黑黄绿等颜色,与传统剪纸以红色为基调不同,孩子们的剪纸有了更鲜亮的视觉效果。这样加入新鲜元素,使传统文化更加接近我们现代人,也使我们更有兴趣,更加喜爱。
创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在我看来,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不在于保护,而在于创新。恰克·帕克尼拉曾说过:“人都有一死,活着并不是为了不朽,而是为了创造不朽。”同样,事物也是如此,只有打破常规,改变思维,才能让“新”占据一席之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借助网络,通过各种创意文化作品,可以让深埋在历史中的博物馆拓展出大量新空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领略传统文化精华的神韵。
当代中国,缺少的不仅是“剪纸博物馆”“故宫修文物”这样的创新,更加缺乏的是像影片制作人、万春学校管理者这样的人去推广这类创新性的思维。从目前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中国人保守的思想观念难以使创新型产品在市场中生存,中国也由此沦为了世界工厂,并被扣上了“山寨大国”的帽子。一味模仿他国的技术和产品终究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不想固步自封,我们还得具备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趋动战略更应落到实处。我国早就提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口号,当嫦娥、天宫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之时,当银河计算机运行速度再次打破世界纪录时,“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的最强音。
剪纸艺术的流行,不是哗众取宠;卖萌的标题,不是重口味。他们是尊重创新,重视创新。走在创新之路上的中国,更需具备这种精神。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