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未来的你读后感优质6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每篇读后感都是对阅读内容的深度解析,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一篇引人深思的读后感能够激励读者在生活中实践书中的理念与价值,促进思考,骄才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至未来的你读后感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至未来的你读后感优质6篇

至未来的你读后感篇1

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时间,因为就连金钱都买不来。

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不能去赌博、喝酒、那些都不是未成年人该做的事,像文中麦子的爸爸就做的很对,他虽然以前赌博,欠了很多债,但是后来改掉了这个毛病。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欧拉是一名数学家,他15岁就失明了,靠着心算,发现了很多原理,他活到了65岁,就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在与数学奋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趁小学生时代,是读书的好时期,应该好好学习,"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一生中不可能返老还童,要认真读书,好好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毕淑敏就读书迟一些,是中年妇女才开始的,但她是一位作家,经过长时间的写作和阅读,写出了一本本好书, 我们要学习她每天写作,每天阅读的精神。

而且, 每人心中都有一颗成功的种子, 只要我们去发现它, 并且精心培养它,就会站在登上成功的阶梯上。在文中,作者传神地将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风也会对有前途的人有所青睐,一定会成功,但风会对那些漫无目的的人袖手旁观。

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利用时间,做一些对我们有益的事情,趁着是读书的好时期,一定要认真学习。

至未来的你读后感篇2

我敢说,你也做过这样的白日梦,你回到了过去,告诉那个年少的自己,要好好学习,要珍惜和朋友的友谊,要趁着年轻好好早恋一回,要劝家里早点买房,最好多买个几套。然后你就能摆脱如今的狼狈不堪,坐拥知识与财富,身边既有好友又有爱人,堪称人生赢家。但若是你回到了过去,那个年少的自己不相信你,又或者他没办法做好这一切呢?那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刘同在小说《我在未来等你》中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36岁的郝回归对现实有着诸多不满,他寄希望于回到过去改变17岁的自己,从而让自己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作为小说,这样的题材并不少见,因为现实里有太多的遗憾和不满,所以我们总希望能够时光倒流,能够去弥补那些遗憾,去改变那些错过或是过错的事情。所以这样的小说往往都变成了开挂的人生,凭借着先知先觉,主角无往不利,虽然在阅读时我们感觉很畅快,似乎自己也因此改变了现实里混沌的人生,但合上书本,现实依然如此。

有别于同类的小说,刘同的新书《我在未来等你》没有给主角开挂。回到过去的郝回归没有告诉17岁的自己刘大志未来的事情,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刘大志根本就不相信郝回归描述的一切。改变成了异常艰巨的事情,幸好上天安排郝回归作了刘大志的代课班主任,于是郝回归每天的生活便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影响改变年少的自己,任务艰巨,困难重重。

不过小说这样才显得真实,17岁的少年即便相信了来自未来自己的话,想要改变依然艰难。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依然会拖延会懒惰,我们又怎么能苛求17岁的自己做到一切呢。小说用一个个小冲突来达成改变刘大志的目标,在游戏厅打拳皇,运动会跑5000米,公开课安排作弊这一个个小桥段里,刘大志有了改变的动力,故事也因此更加真实,真实的就像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岁月。

在那些岁月里,我们天真幼稚,可我们同样真诚热血。在那时,我们敢想敢做,不似如今的`畏首畏尾顾虑重重,就像小说里的刘大志,因为小狗木桶被毒死,敢去主任车上泼油漆,就像小说里的陈桐,为了保护刘大志不再受处分,自己承担下这个罪名,默默的负担起一切。年轻真好,所以我们才会渴盼着回到那段时光,所以刘同才会借郝回归之口说,真正需要改变的其实是长大后的我们。

长大后的我们活成了曾经的自己最讨厌的人,长大后的我们疏远了曾经说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长大后的我们总是埋怨曾经的自己做错了事情,其实,真正做错的仍旧是如今的我们。只是我们总是喜欢逃避与幻想,用不切实际的梦掩盖一切。

小说《我在未来等你》用郝回归的觉醒与刘大志的改变书写了这样一段不开挂的人生,在这样的人生里,我们可以找寻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从中收获到感悟与感动。刘同借由小说完成了一场对自我的找寻,我也在小说里看到了自己应该前行的方向。

不是不能回头,只是不再幻想,我们能够把握依然只是现在,或许这本小说就是未来的自己送来的礼物,他在未来等待着,等着今天的你成为未来更好的自己。

至未来的你读后感篇3

打算每个星期看一本书,今天赶紧把这本快超了一星期的《经营未来》看完了,有必要写些感想,希望以后能坚持李明博,作为韩国的总统,居然是从那么贫穷过来的,让我难以置信,他年轻时的经历奇特,一个连高中都没钱读下去的孩子居然靠自己完成了大学,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李明博三年夜校是靠每门课成绩都是第一名而免学费的,他不仅在学习上那么突出,还同时随着季节变化做买卖,他卖过麦芽糖,卖过冰棍,卖过爆米花,卖过水果。就是在这种既不耽误学业又赚钱的艰苦生活中完成了高中。

他的大学之路更令我敬佩,他只是一个突发的念头去考一次试试,如果考取了大学,就算是大学中退了,比高中毕业证强些。他拼命复习,在离考试一个月时还开始熬夜复习,终于他的大学梦实现了,但是光是考试合格,没注册是不能算大学中退的,于是他靠清理垃圾卖苦力交了他大学的学费。他说他从一个清理垃圾卖苦力的工读学生,到敢于迎接挑战的学生会主席,到军事政权的反抗者,到打工者,到职业经理人,到首尔市长,到当选总统,是贫困教会了他善于学习,教会了他冷静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迫使他执意进取,直面挑战,勇于变革,使他懂得了把握未来,经营未来。这也让我想到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明博就是乘着贫穷的翅膀腾飞的。李明博在“现代”的经历是常人无法完成的,在现代工作了27年,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20多岁当代表理事,35岁当社长,40多岁当会长,人们称他为“工薪族的神话”,他靠得是一种信念和精神,一种怀揣志向和梦想,遇到挫折不放弃的精神,一种在困境中总是拼尽全力去挑战,去奋斗的精神。

下面是他的一些名言,一起共勉。年轻人一定要勇于挑战,无论陷于何种绝境,都要勇敢地挑战!年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失败,也随时可以再挑战!与其在“我能做”“我不能做”之间犹豫不定,浪费时间,还不如想想“我现在能做什么”如果是非做不可的事,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诸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至未来的你读后感篇4

正如《卫报》的评论,“(本书)开篇就以令人艳羡(同时也是令人警醒)的文字明确指出,由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所以我们所有物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本书比他(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那本了不起的《人类简史》根据可读性和重要性”。

掩卷沉思,感触尤深,诚然,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联网技术如大浪淘沙般对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甚至是冲击,人工智能的蓄势待发,超越人类智慧已成为必然,《未来简史》一书似乎也在暗示着这样的答案,“2013年9月,牛津大学的carlbenediktfrey及michaela.osborne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倍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算,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例如到了2033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裁判员有98%的可能走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公交司机89%.......(p293)。”看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未来简史》以极具开拓性的思维、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独到的观点,颠覆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并颠覆了我们面对未来的思考方式。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激荡中,一切皆有可能,甚至超乎想象。

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许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和把握自己的价值,变革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对新技术、新环境、新发展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尊重的同时,更需要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尊重、维护并欣赏那看不见的深邃价值。

至未来的你读后感篇5

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核的泄漏,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至未来的你读后感篇6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至未来的你读后感优质6篇相关文章:

我的未来主题演讲稿6篇

给未来的信作文优秀6篇

未来的教室作文350参考6篇

给未来的信作文500字通用6篇

至辛弃疾作文7篇

2024至2024年度学校工作总结8篇

2024至2024年度学校工作总结参考7篇

2024至2024年度学校工作总结7篇

2024至2024年度学校工作总结最新8篇

铁路干部2023至2023年述职报告8篇

至未来的你读后感优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7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