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通过认真的读后感写作,我们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以下是骄才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散文《夏》读后感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散文《夏》读后感篇1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翻飞,百鸟欢腾的热闹景象。
作者第一次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他没看见鸟,只见到高大,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写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以为有许多株,再写近看榕树的根是那么庞大,枝干和叶是那么旺盛,勃勃生机。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
作者第二次来到大榕树,是在阳光灿烂的早晨,他见到了百鸟争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各种姿态——扑飞,扑;最后,又专门写了一只歌声美妙的画眉鸟。展现了活泼可爱的小鸟在“天堂”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景。作者赞美这棵美丽的大榕树啊,的确是鸟的天堂。
什么是“天堂”?天堂: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天地,那地方如仙境一般。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上的小鸟没有敌人,没有争吵。只有快乐、自在、幸福,就像生活在天堂一般。
我的家既舒适又漂亮。爸爸妈妈都很爱我,这里是我快乐幸福生活的天地!美丽的十一小有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有亲如妈妈的语文教师;有完美的学习环境,这里是我学习的天堂!
散文《夏》读后感篇2
读完鲁迅先生的《范爱农》一文我大有感触。其实文章的名称是鲁迅先生在绍兴学堂时的同事的名字,这一篇文章就是鲁迅先生写他的。范爱农,,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浙江绍兴黄甫庄人。他诞生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5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是当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1920年随徐氏夫妇东渡日本留学。生于1883年的他,于1920年逝世,不到30岁便落水身亡,不知究竟是失足还是轻生。
鲁迅先生在对于范爱农的人物刻画上采用了先抑后扬,欲褒先贬的手法。从他第一次见识范爱农是在徐锡麟等革命党人被杀的消息传到日本,浙江同学会准备打电报到北京,“吊烈士,骂满洲”;而作为徐先生的学生,范爱农却表示反对。这让鲁迅非常气愤。但在两人再次相遇,彼此解开误会后,对彼此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后来因为极为相似的生活际遇而走到了一起,鲁迅为了生计在故乡做教员,而范爱农也是教几个小学生糊口;最后更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经常聚到一起饮酒解闷,成为了知己。范爱农的形象也从一开始“看人总像是渺视”的孤傲,冷:成了后来的后来再见时的“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有了白发了”的寒素和落魄,及目睹辛亥革命失败的消极。
而对于范爱农的死,鲁迅先生也产生怀疑,因为知道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在鲁迅先生看来,范爱农的悲剧并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挽歌。对于出身本就贫寒一无所有的范爱农来说他的离去绝不可能是因为萧条的生活问题,而理想的一时受挫也不足以使他放弃对生的热情;“哀莫大于心死”他的致死原因是对于社会上“换汤不换药”的环境,他绝望了。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范爱农孤标傲世,愤世嫉俗,不会随波逐流,苟活于人世;所以他选择了极端的“失足”。
范爱农看不到生命的意义,所以他死了,他对当时社会的绝望就是置他于死地的最好的毒药。这是历史的悲剧,又是一个个人性格的悲剧。
散文《夏》读后感篇3
开始认识周国平,是从一次老师推荐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中,了解到他有个早夭的女儿,是个颇有名气的作家。但真正了解他,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格,还是要说到这本《周国平散文》。
毕业于哲学系的他,不仅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扎实,而且所作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哲理和让人信服的感觉,其中也不失情感的流露和真诚的诉说。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觉得周国平之所以能成大家,在于他思考的比我们多,比我们深。正因为他研究哲学,所以他对这个世界,对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总会习惯性的思考,感悟,甚至从中总结出我们想不到但读到却又觉得十分在理,感同身受的道理,亦或是观点。有时候读到某一段话,会惊讶,诧异,会觉得:诶,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受,可为什么我没有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没有进阶的思考呢?也会惊叹,原来自己那样做是有原因的,居然还有这样的哲理蕴藏在其中。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哲学家们的思想,更佩服他们能将这样的思考转化为发人深省的文字,让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得以进步和发展。
为什么说佩服他们能够将思想转化为文字?相信你我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想和别人表达一种情绪,或一种感觉,亦或是一件事的意义,有时我们总会觉得词穷,所以我们会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话来一笔带过,掩盖我们在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文字时的无能为力。作为一名大师,周国平能将自己的思考注入文字,并使它有感情,而不是一味枯燥地呈现出来。这些文字里有他的真实经历,亲身感受和切心体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的文字那么有说服力,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赞同。又或是在某时,读到某个段落,就像看到了自己,就像在检讨、反思自己。
充满哲学性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在从中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有人说,这个世上最难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但在读《周国品散文》的时候,尽管读的是别人的思考和想法,但我没有任何被强加的感觉。我所有的感受反而是觉得周国平真的非常的了不起,它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让你被潜移默化地接受他的思想,认同他的思考,赞赏他对世界的认识与价值观。相比那些令人反感的说教,周国平的文字虽然是在说理,但在读者看来并没有距离感,也不会觉得倦意重重,反而是像找到可以聊天的知音,可以互诉心肠的朋友,可以依赖的精神依托。
这本书,教会了我思考。思考的方式,思考的原则,思考的深度,其实都是有自己决定的。我们应该学会这样的思考,学会将思考这样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的存在,学会感悟,学会将思考倾注于文字,更理性,认真的生活。
散文《夏》读后感篇4
有谁曾料到,时隔两月,我重拾经典,再次捧起汪老的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会问:“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别着急,汪老这位“文坛美食家”向来喜爱吃喝、玩乐。咱今天就在这玩乐尝人间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山东名城——菏泽。说来惭愧,我作为一名山东汉子,竟对荷泽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带你游历荷泽。一进城,初日将进,杨柳春风,迎接远道而来客人的是一个千许亩牡丹,仿佛走进一场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阅着甜香气息,忧惚之间,有如梦回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浅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这素净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赏完这菏泽牡丹,再当一回绿林好汉——上梁山,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实则低矮而不雄伟,山势也不险恶,就连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气山顶而不觉有什么。汪老也发出了自己的质疑:这样一座山,能做出那样大的一番事业吗?”这个问题,我们不再深究,因为眼前的这一尾鳜鱼对汪老更具研究价值,在菏泽的两天多时间,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鱼,梁山人对鱼文化的研究,连江老都不禁赞叹其“赞极精妙”。读后感·说到鱼,汪老又来劲了。关于鳜鱼的种种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数家珍,最出名的不过松鼠鳜鱼、臭鳜鱼、清蒸、糖醋等他还诚心推荐了清汤鳜鱼。汪老把自己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间中显露无遗,直言不讳。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与汪老起身。欲离开,破晓时分,一场倾盆大雨开始了独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焕发,眼里开始闪烁着一些东西,“山东今年是个好年景。”他说道。
散文《夏》读后感篇5
我在这段好书漂流的日子里读到周国平的《善良 丰富 高贵》,不禁迷上了周国平的文字,此后又看了《妞妞》、《安静》、《守望的距离》等书。在看似平实的文字里,我第一次发现散文可以写得如此有内涵、有深度;第一次发现读散文可以学到通晓明畅的人生哲学;第一次发现一个男人的情感可以这样的细腻与丰厚;第一次发现朴素的文字也可以产生这样大的心灵震撼。在他的散文里有孩童的率性天真、女性的平和细腻、男子的气魄大度、老人的雍容高贵。我惊奇一个人怎么会对生命有这样一种从容、淡定的态度,怎么对人生有如此睿智与深刻的想法!
周国平是哲学博士,所以他的散文可以看作哲学散文,他的着笔处总是生活中最平凡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寻常事。在他的笔下宏大的人生课题总是与生活中的些小琐事密不可分,宇宙的浩瀚无垠与触目皆是的小花小草紧紧相联。哲学不再是晦涩难懂、高不可攀的教义,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的思维是那样开阔与深远,又是那样细密与雅致,无论你处在人生哪个困境,他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你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对自己微微一笑:是啊,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生活,不是一种完美的幸福么?
周国平的散文涉及面很广,但多数的文章是在探讨人生存的意义、生命最终的价值,人该寻求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才不辜负这不能重来一遍的人生?人生有千百种滋味,最后只留下了无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的凋谢都不可挽回,面对只能是无奈结局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态度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哲学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科学与物质高速发展,让人停不下脚步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亲密关系的丧失,人生存的意义仿佛只剩下无休止的工作与消费了。房子一天天大了,车子越换越高级了,可是幸福的感觉却越来越迟钝了。这是为什么呢? 周国平的诊断是“灵魂缺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灵魂缺场,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是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成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那么什么是“灵魂在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与精神享受”,这就是他所提倡的健康高贵的人生, 这种健康与高贵不是抽象、空泛的,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细节息息相关的,包括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所有的这一切的生活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多少都害怕寂寞、孤独,而周国平认为孤独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独处的时间,人们才能够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品尝精神的快乐。每个人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关注自己生存状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求一种健康高贵的人生。
散文《夏》读后感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