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制定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具有互动性的小组活动在教案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促进知识的内化,以下是骄才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找图形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找图形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正确辨认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并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2、能根据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进行配对和分类。
3、愉快地参加操作活动,体验图形游戏带来乐趣。
活动准备:
三种图形的大小卡片若干、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纸。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跟着音乐做饼干。
1、谈话的形式导入 。
师:今天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饼干好吗?来,把小手伸出来,跟着音乐一起做饼干喽!
2、随着音乐《饼干歌》师幼一起做饼干。
(评析:当音乐响起,幼儿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到了律动上,同时自然地引出本次活动。)
(二)逐一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饼干,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形特征。
师:嘘!打开烤箱看看我们的饼干烤好了没有?哇,好香哦!来看看我们做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评析:打开烤箱这一动作让游戏情境更加逼真,孩子们睁大眼睛等待自己制作的饼干新鲜出炉,孩子们的专注是下面环节一个好的开端。)
1、(出示三角形饼干)饼干是什么形状?三角形有几个尖尖角?(教师点幼儿集体数)
2、师:请一个小朋友找一块圆形的饼干出来。(出示圆形)小朋友一起说说这是什么形状?我们来做个动作表示圆形吧。(幼儿动作表现) 圆形是圆圆的,没有角。
3、师:还有一种饼干的形状是四四方方的,象小手帕一样,猜猜它是什么形状?(出示正方形)猜对了吗?正方形有没有角?一起数数有几个角?
(评析:为了激发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兴趣,进一步培养观察与辨别能力,我通过说一说形状、数一数边角、做一做动作等方法,让幼儿表达自己对图形的已有认识。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认知与经验水平,尊重,并接纳他们的'说法,想法。比如预设中没有让幼儿说有几条边,但在活动中有幼儿说出来了,于是我请他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三条边在哪里。孩子们在愉悦而又热情的氛围中对圆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引导幼儿按图形特征配对分类。
师:小朋友真能干做了许多的饼干,老师还想请小朋友帮忙把饼干装到饼干盒子里 ,你们愿意吗?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应该怎样装饼干。
1、(出示三角形饼干盒)师:这是什么形状的盒子?饼干盒上面有许多三角形的洞洞,等会我们要把饼干装进去。(教师示范)这些三角形一样大小吗?(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块大饼干盒一块小饼干,请两位小朋友来试试把饼干装进去。
2、(出示圆形、正方形盒子)师:老师还准备了圆形和正方形的饼干盒,圆形盒子里装什么饼干?正方形的呢?每组桌上都有三个饼干盒子。(出示盘子)等会请小朋友把自己盘子里的饼干装到盒子里,装的时候要看好是什么形状的,还要看清楚大小。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幼儿。
(评析:此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所在,提供的材料也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我把幼儿分成若干小组,人手提供一套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同时一组上的幼儿要合作把三个不同形状“饼干盒”装满饼干。幼儿在边操作、边观察、边发现的过程中自主地领悟知识。这种活动形式,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幼儿要有良好的学习常规,特别是要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本班幼儿在这方面还是不错的,因此在操作活动中完成的非常顺利。但是个别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但是孩子通过多次尝试之后还是能完成操作任务,还有同伴之间也出现了互助学习,比如某幼儿放错了,其他同伴就会帮他纠错。在装饼干的环节中,充分调动幼儿感官,通过图形配对与分类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4、按标记把饼干分类摆放。
师:我们新开了饼干超市,饼干装好了的小朋友,可以先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把它送到超市去卖,每个柜子放的饼干是不同的。(教师边指标记边讲述)这个柜子放的是三角形的饼干,这个柜子放的是圆形的饼干,这个柜子放的是正方形的饼干。
(评析:“饼干”为游戏主线贯穿了整个活动,而这一环节更突出了游戏性,让幼儿把装好的饼干送到超市去卖,既是本次活动的一个结束环节,也体现了教学在区角活动中的渗透和延伸,让孩子对图形的兴趣点在游戏中又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
找图形教案篇2
活动目标
使幼儿初步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培养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说出图形
教学难点:说出图形特点
活动准备
1、在周围环境中布置色彩鲜艳的几何图形。
2、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大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可容纳全班幼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手指操稳定幼儿情绪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在室内找。如正方形的玻璃窗、圆形的钟面、三角形的搁架等。
2、启发幼儿在自己身上找。如圆圆的扣子,衣服上的几何形图案,放在口袋里的正方形的小手绢等。
3、启发幼儿动脑想一想,说一说在日常生活总还有那些物品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
4、鼓励幼儿在活动区找一找。
三、结束部分:游戏《找朋友》
四、方法:
幼儿在场地上自由地边拍手跳边念《找朋友》的`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我要找个好朋友。找到谁,谁就是我的好朋友。”念完后,老师接着说:“找图形,圆形是你的好朋友。”然后小朋友就赶快跳到圆形里面。游戏反复进行。老师可以分别说找正方形或三角形,幼儿跳到相应的图形里。
五、活动延伸:请幼儿用火柴棒、细电线拼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找图形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的内容,练习五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分成以下几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隐固。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的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完成。
五、全课小结(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找图形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图形旋转的概念,能找出旋转图形中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对应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经历对生活中旋转图形的观察、讨论、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探索和发现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会准确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旋转中心、旋转角。
三、教学难点
对图形旋转过程中旋转角相等的理解,会准确找出旋转角。
旋转中心不在三角形顶点时旋转角的确定。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板书课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图形的旋转”。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2、出示学习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认识并描述图形的旋转。
(2)、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3)、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出示生活图片
(一)图形的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方向
1、[演示]:演示生活中常见的转动,观察转动时各点的运动情况得到图形在转动时,位置始终不变的那一点叫做旋转中心。图形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区分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以及旋转的三要素。
2、由钟表的旋转,得到线段转动的旋转角,学生描述钟表的`旋转,加深旋转三要素的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由线段的旋转引申到几何图形的旋转,进一步得到: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和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二)感受生活中的旋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一定角度时,能与自身重合。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三)、全课,巩固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一种运动----旋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2、3
2、动手操作:请设计一个绕一点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
找图形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肯定、否定标记,理解它们表示的意义。
2、引导幼儿学习按肯定和否定标记给图形分类。
3、能讲述操作过程及其结果。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给图形分类的快乐。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教具:一次分类板,几何图形片,肯定、否定标记,磁板一块。
学具: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流程
认识标记——按标记分类——幼儿操作——活动评价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认识一次分类板。
出示图一、图二,“图上有什么?”(圆形、三角形、……)“除了这些图形外,图上还画了什么?”(方框、虚线)“虚线表示什么意思?”(虚线是图形片从上往下走的路线)
(2)认识肯定、否定标记。
出示圆形标记,“这是什么标记?”(圆标记)“圆标记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表示这里是圆形的家)出示否定圆形的标记,“这是什么标记?”(不是圆形标记)“不是圆形的标记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示这里不是圆形的家)
(3)按标记给图形分类。
教师指一圆片,“这是什么片片?”(圆片片)“它应该回哪个家呢?”(圆形家)
教师指一方片片,“这是什么片片?”(方片片)“它是不是圆片片?应该回哪个家?”(它不是圆片片,应该回不是圆片片的家。)“谁来送这里的片片回家,要边送边说‘你是什么片片、回什么家’,或者‘你是什么片片、不是什么片片,应该回什么家’。集体检查是否正确。
2、小组活动。
(1)看标记送片片回家。
(2)看图按标记印数字。
(3)依样涂色。
3、活动评价。
表扬能边操作边讲述过程的.幼儿。
教学反思:
要求幼儿能够按形状、颜色特征进行图形分类与排队的一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活动的兴趣,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帮图形宝宝排队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组织形式上,我采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小组操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的思维很活跃,能把自己的发现主动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我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提高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得到发展。
小百科:图形是指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以用轮廓划分出若干的空间形状,图形是空间的一部分不具有空间的延展性,它是局限的可识别的形状。
找图形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