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秋教案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传达课堂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课堂节奏,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下面是骄才站小编为您分享的故乡的秋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故乡的秋教案6篇

故乡的秋教案篇1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的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北京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人对北京的热爱。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时刻本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本课课文是诗歌,通俗易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感悟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对北京的热爱。

3、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教学目标:

1、知道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一个古老文明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化大都市,产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听,这首歌你们熟悉吗?对,我们的课文就来源于这首歌的歌词,在作者的笔下,美丽的北京已经变成了一首动听的歌,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朗读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学习课文

再次朗读课文,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三、深入学习课文

你是从哪里看出他爱北京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一)第一小节

(1)读相关的句子。

(2)根据相关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3)再读句子

(4)带着这样的感情读第二小节。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的内容

1、谁能读出“我”对北京的这种喜爱之情呢?

2、出示:不说那……唱不够……道不尽……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

便觉得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谁能介绍一下这些地方?

4、这些地方真的'是北京的千年文化的积淀。而作者却说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便觉得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6、无论是名胜古迹还是街头巷尾,他都是那么的热爱。你们能把这种故乡的情感读出来吗?

7、不说那……唱不够……道不尽……单想那油条、豆浆、家常饼

便觉得细悠悠、密茸茸、甘美芬芳故乡情。

谁来谈谈你们是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的?

这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出来?

8、再来读最后一小节,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要重复地写一段话?

9、请你带着对课文感情的理解和自己对北京的喜爱再次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10、齐背课文

11、把你了解到的北京令人喜爱之处,有选择地填到括号里,然后读一读。

出示投影:我去过( )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 ( )地告诉你,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 )的( ),

也不说( )的( )。

唱不够( ),

道不尽( )。

单想那( ),( ),便生出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四、小结

大家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故乡的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懂得爱家乡是爱祖国最基本的体现。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课后练笔做准备。

3、在弄清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分段。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理解词语贪婪、吮吸、伸展。从而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可爱。

教学难点:通过训练引导学生理解第3段,为学生写作做准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用投影片书写课后作业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一)析题:

1、读题;你能从一个词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2、用删读法理解文章会写什么。

(1)我爱故乡会写什么内容?

(2)我爱杨梅会写什么内容?

(3)回到文题我爱故乡的杨梅回答。

(二)自由读文,知道都介绍了故乡杨梅的哪些方面。(杨梅树、杨梅果)

(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一)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读准生字的音节并组成课文中的生词。

2、重点读音指导:吮汁津

(二)指导理解词义。

1、生词通过理解。

贪婪原指不知满足。本课指杨梅树尽情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吮吸原指把嘴唇聚拢吸取。本课指杨梅树吸收春天的雨水。

2、熟悉的词语通过做动作、扩词了解其词意。

(1)伸展可让同学们通过动作伸展理解杨梅树得到雨水的浇灌,枝叶迅速生长。

(2)欢笑可拆词再分别扩词理解杨梅树旺盛的生命力。

三、初读课文,弄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分自然段读文,并说出自然段的意思

五、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总述爱故乡杨梅分述爱杨梅树爱杨梅果。)

六、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说每段段意

第二课时

一、齐读文题,交待本节课学习任务

(通过训练理解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练笔打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

(一)指名读,思考:第一段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作者的家乡在江南,爱故乡、爱故乡的杨梅。)

(二)这一句与文题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投影课后作业3,请学生读。这实际就是课文的第2段。

(二)通过大家讨论理解带点的.词语。

1、贪婪吮吸表达了杨梅树渴望春天、细雨。

2、伸展欢笑体现了杨梅树的枝叶长得茁壮、旺盛。

(三)通过删读理解作者写杨梅树抓住了杨梅树的特点,枝条四季长绿,叶子狭长。

1、画出的词不读。体会写出了杨梅树的什么?

2、板书色形了解杨梅树的特点。

(四)进一步从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只有故乡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才能生长出那么茁壮,充满生机的杨梅树,以此表露作者对故乡、对杨树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一)读第3段,介绍了杨梅的什么,分别用一个词说明。(板书:形色味)

(二)按形状、颜色、味道三部分进行分析。

1、读第3自然段知道杨梅树什么时间结果,及过渡段的作用。

2、读描写杨梅形状的句子。

(1)找到描写其形状的句子。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提问:用对比的方法写其形,你了解了什么?这样的形状就一定可爱吗?

(2)读后两句体会作用。用删读法体会后回答: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这两句通过作者的亲自尝,去感觉体会出作者的喜爱之心。引发读者也想去品尝的心愿。

(3)总结学习杨梅形状的方法。

先找写外形的句子,然后体会作者品尝时的感受,最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用此方法学习第5、第6自然段。

(1)读第5自然段按上述学习方法同桌讨论。

(2)填空,理解颜色的变化。

杨梅先是_______,随后变成_______,最后几乎变成________。

提问: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逐渐成熟。

(3)写杨梅的味道,写了由生到熟、又酸又甜越吃越爱吃,还举例小时候贪吃杨梅的情形。

提问:为什么写小时候贪吃的情景?

二、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深化文章中心

三、总结板书,指导背诵

重点指导背诵作者描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

四、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指导生字字形的记忆、巩固

故乡的秋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感,增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采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提升音乐的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

大附点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三、教具

钢琴、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演唱一首歌曲送给大家,大家仔细的聆听,歌曲传达着怎样的情感呢?

歌曲《望乡》部分

学生:歌曲啊传达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评价学生并引出课题、板书

环节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先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同学们体会和感受一下,歌曲传达着怎样的一种情绪,抒发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学生:深情、思恋的情绪,对大海的和故乡的怀念的情感。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简单介绍歌曲。

2.复听歌曲

教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这首歌曲,大家思考一下,歌曲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二段

教师,并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段感情的特点。

学生:第一段,朴实、优美、回忆在海边经历。第二段音区提高充满激情,表达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真挚的情感。

教师评价并引出发声练习

3.发声练习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声需要注意的地方,评价学生的发声练习。

4.模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在大海边,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学生:海浪声、海鸥的叫声、轮船的汽笛声。

教师引导学生用轮船汽笛的“呜呜”声,随教师钢琴模唱旋律。

5.视唱歌谱

教师带领视唱歌谱,并解决附点十六分节奏难点。

6.朗读歌词

教师提示学生按照歌曲的每乐段的情感特征,有感情层次的朗读歌词,并评价。

7.演唱歌曲

教师:接下来,大家跟随老师的琴声,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大家的歌声真是太深情优美了,这么优美深情的声音,如果加上其他表演形式的配合,就更好了。

环节三、拓展提高

教师: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歌曲进行自选形式的表现歌曲,我们看看哪一小组最棒。

教师巡视并指导

环节四、小结

教师: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结束的很快,转眼间又到了下课的时间,那么大家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大家今天的收获真多呀,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是我们一生都不能忘却的地方,人啊就像风筝,故乡就像线,心念故乡,才能越飞越高越走越远。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走多远,都记着自己的故乡,记着自己的根在哪里。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故乡的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

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故乡的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集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辨析读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正确答案。

3、学生从前两个单元中继续找出容易读错的词语,引导学生独立辨析和强化正确读音。

二、区别形近字。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正确答案。

3、交流自己完成这样题目的方法和步骤。

4、补充练习:学生挑己在平时作业中出现的较多的错别字来引导大家辨析。

三、积累成语。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正确答案。

3、交流自己完成这样题目的方法和步骤。

4、补充练习。丰富成语的积累,强化方法以及对成语意思的感悟。

四、加标点的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正确答案。

3、交流自己完成这样题目的方法和步骤。(读懂这段话的意思是基础。)

课后:不仅练习了课文中出现的内容,还与学生一同查找了课文中的其它异读错的字、形近字等等,使学生的练习更加全面。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训练。

(一)独立阅读,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短文的顺序。

(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短文后面的第一小题。

(三)再读短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四)在书读的基础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口语交际。

1、课前选取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名胜古迹或者是有特色的农家小院。

2、介绍的要求:把特点讲清楚,按一定顺序介绍,表达自己的情感。

3、听者的要求:认真倾听。自己对那些地方感兴趣或还想多知道些什么,随时提出与大家交流。

4、教师做。

课后:在讲解阅读时请同学们先画一画作者的观察点,学生能够找得比较准确,从而能够感受到作者顺序的变化。在口语交际的环节中,由于学生有生活实际,因此说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条理欠清晰。

第3课时习作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本单元的方法完成习作。

教学步骤

回忆本单元课文的方法

今天咱们就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的方法写一《美丽的校园》

组织同学游览校园,提出要求:记住游览的顺序,记住要写的景物以及特点。

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练习说过渡句以及景物的特点

回到教室后请同学进行小节板书

游览顺序看到景物景物特点怎样写具体

一进校门操场大列数字、举事例

穿过操场来到教学区专业教室独特总分

沿着甬道来到教室前教室(略)果树美时间(春花夏叶秋果)

顺着甬道走到尽头图书室书多

3、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写具体

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词语、句子

4、对照板书自己在小组里练习说话

5、完成写话

课后:由于学生亲身进行了参观,所以过渡句写得十分准确。在指导写具体的"时候,不断启发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导他们应用文中的好词和好句,效果良好。

故乡的秋教案篇6

第二教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知道作者因为热爱自己的故乡——江南,所以才能写出那么生动的文字。了解了杨梅树,课文又是怎样介绍杨梅果的?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

二、 新授:

1、听3——6节课文录音,看课文:每一节写了杨梅的什么特点?(时间、形状、大小、颜色、味道)

2、自选3——6节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节,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交流,随机出示4——6节

(1) 出示第4节 (板书:形状 圆 大小 桂圆)

* 学习生字:桂——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换部首,说说为什么是“木字旁”?)

* 在这里作者用的是比较的方法,告诉我们杨梅的大小。你能用这种方法来说说这个水果的大小吗?

* 出示练习

* 杨梅的表面还有刺呢!你吃杨梅的时候有被刺疼过吗?为什么?

* 理解:细腻 柔软(找反义词)

* 找一找杨梅生长变化的词——渐渐(你能用另一个词来代替吗?)

* 指导朗读

(2) 小组学习第5节 (板书:颜色 淡红 深红 黑)

* 找出表示杨梅颜色变化先后顺序的词(板书:先 随后 最后)

* 引读

* 句子练习

(3) 为了进一步了解杨梅,我们要来尝一尝

a、 先轻轻咬一口,观察一下杨梅果肉的颜色

说一说,读读句子(轻轻咬开它……)

b、 再品尝,说说杨梅的味道

(4) 出示第6节(板书:又酸又甜 甜津津)

* 再说几个这一类的词语(abb 又 又 )

* 从哪里看出作者“越吃越爱吃”?(板书:举例子)

作者是用举例子的方法告诉我们,他有多喜欢吃杨梅。你能不能也举一个例子说说你最爱吃的水果呢?

4、小结:是呀,正因为作者爱杨梅,所以他观察得那么仔细,把杨梅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写得清清楚楚,真是惹人喜爱呀!让我们饱含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再来读读第一节(出示第一节)

三、 拓展:

1、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了解了一种非常有特点的水果,同学们想不想也来试着介绍一种水果呢?好,夏天到了,西瓜是最常见的水果,我们就学习文章的方法来试着介绍一番吧。

2、出示图片,小组分工,可以从形状、大小、颜色、味道……来写一写。还可以运用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说西瓜的大小,以及你是怎样爱吃西瓜的。

3、交流、讲评

板书设计:

41、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状: 圆

大小: 桂圆(比较)

颜色: 先 淡红 随后 深红 最后 黑

味道: 又酸又甜 甜津津

故乡的秋教案6篇相关文章:

校园安全教案教案优秀6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教案6篇

大班桥教案设计优秀教案6篇

幼儿园识字教案大班教案6篇

小学体育教案立定跳远教案6篇

识字游戏教案大班教案优秀6篇

小班教案饼干店教案6篇

幼儿小班教案母亲节教案6篇

幼儿园教案踩高跷教案6篇

去年的树教案教案6篇

故乡的秋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