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案5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写的教案必须要按照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通过教案的写作,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内容,以下是骄才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曹冲称象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曹冲称象教案5篇

曹冲称象教案篇1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案:

4、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 14 个生字,会写“称、柱”等 l0 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 12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难点】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和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象,通称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大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栖息群居性哺乳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大象的皮层很厚,但皮层褶皱间的皮肤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虫叮咬。象牙是防御敌人的重要武器。

2、同学们,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又高又大的大象真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板书:4曹冲称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引出对大象的介绍,再引导课文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识记。

①“杆”的发音要注意,在这里读“ɡǎn”。“柱、秤、称、站、船、重、止、然”是翘舌音,“做、岁、曹”是平舌音。“杆、论、砍、线”是前鼻音。“量”是后鼻音。

②识记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曹”字。先请学生想一想:身边有没有姓“曹”的同学或小伙伴;

形近字比较识记“重、量”。两个字中都有“里”字的字形。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实物演示法:学习“秤”可以实物演示“一杆秤”,说说“秤杆、秤砣”。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曹操 天曹 队员 官员 一根 根据 议论 提议 议论 论文 重要 举重 砍树 砍柴 画线 直线 停止 阻止 重量 大量

(2)学习多音字:“重、杆”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这一杆秤称东西特别准。

在这里,“重”读“zhòng ”,意思是“分量大,与轻相对”,还有一个读音是“chóng”,意思是“再,层”;“杆”读“gǎn ”,意思是“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量词,用于有杆的器物”,还有一个读音是“gān”,意思是“较长的棍”,组词如下:

重 zhòng (重量)(质量) 杆 gǎn (一杆秤)(杠杆)

chóng(重复)(重新) gān(旗杆)(电线杆)

②读一读:

这些蔬菜的重(zhòng)量,没有必要重(chóng)复来称了。

学校的旗杆(gān)上有一面五星红旗在飘扬?

(3)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官员 船两侧的边儿。

议论 经过任命的、担任一定职务的政府工作人员。

船舷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5)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 )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设计意图:以填空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降低了难度,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学习“会写字”

称 柱 底 杆 秤 做 岁 站 船 然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实物演示法:学习“秤”可以实物演示“一杆秤”,说说“秤杆、秤砣”。

形声字结构特点:“柱 站 杆 底”。

形近字比较:秤-称 故-做 船-沿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然、岁”,上下结构,上下等宽。 “秤 称 柱 杆 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做”左中右,“船”左右结构,左右等宽,半包围结构“底”。)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晨、装”和左右结构的字“然、底”,学生练写。

“然”上下结构,四点的大小位置要注意,拉开适当的间距,首尾两点稍大一些,右上“犬”字,最后一点不能忘记。

“底”字,半包围结构,“氐”字的一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向右上倾斜,落笔比第一横长。斜勾要舒展,与左边的横平衡。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直 才 果然 到底

(2)表示序数的词语:先 然后 再

2、练习运用:练习用“ 先 然后 再”说话。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再)称称船上的石头。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认识了聪明的小朋友曹冲,了解了他称象的故事,学会了很多生字新词,学会用多种方法识记,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

预设:文中有两种称象的方法,一种是官员们的造一杆大秤称大象;一种是曹冲的赶象到大船上的方法。

2、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曹冲的更好)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官员们主张怎么称大象的,曹冲又是怎么称象的呢?为什么曹冲的方法就好呢?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

(1)曹操和大臣们看到的大象什么样?大象_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练一练: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两把大扇子,鼻子像一个长长的钩子,尾巴像一根小小的辫子。

(2)官员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3)照样子,写句子。

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红红的`太阳像个大火球。

闪闪的星星像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训练,锻炼了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

文中官员们是怎样讨论称象的方法?

预设:

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板书:官员们——造大秤——树做秤杆——曹操摇头)

5、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1)曹冲是如何称象的?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几步?读一读,圈画出来。

预设:

第一步:赶象上船,在船舷下沉处画线。(板书:赶上船象 ——画线)

第二步:把大象牵上岸, 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板书:赶象上岸——装石头)

第三步:称出每块石头的重量。

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等于大象的重量。(板书:称石头——知象重)

(2)练一练: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的过程。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再把大象(牵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 )船上的石头。这样,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6、比较官员和曹冲称象的方法,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呢?

预设1: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

预设2: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交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7、阅读方法解密:理解对比手法

概念: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想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方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作用:运用对比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达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

8、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称象这件事上,我觉得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大胆的孩子。)(板书: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9、称象的事对你有何启示?

(我认为曹冲很聪明,我也要向曹冲学习,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板书: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运用画一画的方法,从文中寻找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学会运用序数词复述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课堂拓展

曹冲称象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辨析象与像、称与秤的使用,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理解10上新词语的意思。

2、会仿照课文例句又又和按谁带着什么人一同去干什么写一句话;会按照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带着课文后的思考题材边看边想,默读课文;能复述出曹冲设想的称象的好办法,是因为他善于把平时已经知道的一些常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感受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知道曹冲称象的简单科学道理,知道曹冲能想出好办法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生字卡片实验仪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辨析象与像、称与秤的使用,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句中的作用。

2、能带着课文后的思考题边看边想,默读课文;能复述出曹冲设想的称象的.好办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重点:

学习13个生字,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

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

卡片电脑课件实验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谁见过秤?它有什么用?

2、揭题:

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称象》

②出示课题《称象》质疑。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那些问题?

3、检查预见情况。

①认读生字②完成作业题1

二、导向自学

同学们根据预习情况,你能告诉大家画中谁是曹冲、曹操。

1、出示电脑课件画面

2、指名学生介绍两个人物

小结:介绍人物时,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的衣着、长相、姿态、动作来介绍,

并把他运用于我们平常的生活和写作。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看了图,想知道官员们想出什么办法称象。曹冲又想出什么办

法称象呢?请在家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2、选把学习内容,你最想知道谁想出的称象方法?(曹冲的称象办法。)

3、选学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读曹冲说的方法。思考: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第一句和后面三句话

是什么关系?

②出示电脑课件,第四自然段。

③想想曹冲称象的过程分为几步?用线划出表示序号的词,并用

?标出称象的动作词。

④反馈、填表、完成板书。

曹冲先赶画

再赶装

然后搬称

⑤根据板书说称象的办法,并校对表格中的内容。

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说说称象的经过。

人物顺序怎么做

曹冲先赶象上船画线

再赶象上岸装石头

然后搬石头称石头

⑥深究讨论,这个办法行吗?为什么?

曹冲称象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选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重在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其意旨在于:重温历史经典故事,了解曹冲巧用木船称大象的好办法,感受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

本文较为突出的特点:

1.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的清楚明白,是引导学生有序表达的好范例。

2.运用对比的手法,对官员与曹冲称象办法的进行比较描写,突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突显曹冲年少聪慧。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直、才、到底”等词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设计说明:识字与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把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第一目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句“赶象上船、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在船舷上做记号、称石头的重量”读懂曹冲称象的过程,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使单元教学重点得以落实;“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习题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谈自己的想法,这也是针对单元教学重点而设的,但这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更是难点,要在教学中予以引导、落实。】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模拟称象的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小木船或塑料盒、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头、秤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秤、杆、柱、低”5个生字,会写“别人、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6个词语。体会“到底”表达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初步了解曹冲与官员不同的称象办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质疑交流。

(一)观看大象视频。

1.学生观看交流:这是什么动物?看后想说什么?

2.识记生字词“议论”。

(1)师小结:你们刚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就是在“议论”大象。

(2)出示卡片,齐读、个别读。引导发现“议论”都是言字旁,与说话有关。

(3)师引:有一个小孩想出了称象的好方法,是谁?引出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学习“称”(通过引导组词“称象、称一称、称重”加深印象,巩固读音。)

(二)围绕课题质疑:

读题目,大家想知道什么?(预设:“曹冲是什么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三)简单介绍故事历史及曹操、曹冲的身份。(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预设:古时候,即距离现在一千八百年左右。曹冲字仓舒,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曹冲自幼聪慧过人,在称象时不过7岁,去世时年仅13岁。)

?设计说明:首先,通过观看大象视屏引发学生对大象的直观感受,以此获得感性经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即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也引发学生亲近历史,为探究历史故事中的“观象、议象、称象”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读好长问句,认写相似字。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反馈指导

1.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课文段落。

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中的长句。

(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即是问句又是长句,指导读好停顿,再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个别读。

称象秤杆柱子到底做事七岁站出来大船然后

3.辨识、书写“称”“秤”“杆”。

(1)识记:由“禾”联想“种、秧、秤”。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他们用“秤”来公平准确地称重(教师出示称,实物讲解)。由“称”带出“杆”,并将“杆秤称东西”连起来读三遍。

(2)书写“杆、秤、称。”(各写一个,同桌互评,自己对照字表修改。)

?设计说明:通过随文识字,联想识字,比较识字,比较写字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会写、会认三个容易混淆的字“称”“秤”“杆”。真正体现教师教的价值,即教学生所需,教学生所难,提高学生对相似字的辨析能力,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大象。

(一)自读课文1-2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大象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找句子,反馈交流。

2.课件出示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学生齐读、个别读。强调重读“又高又大、一堵墙、四根柱子”,突出大象的高大。

4.教师引读:他们先感到大象_又高又大_,再看到它的身子像一堵墙_,它的腿像_四根柱子____。

5.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及句式,学生练说:

大象的耳朵像___________,象牙像___________,尾巴像___________

(二)比较句子,模仿运用

1.问:官员们看了怎议论的?

2.课件出示句子:

这么大的象有多重呢?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比较读,交流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引导关注“到底”,多了“到底”表示更好奇,更认真探究)

(2)给“到底”换个词。(究竟)

(3)学生用“到底”练习说话

(提示:如很想知道这头象怎么运来的,用“到底”问一问。)

?设计说明:“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并迁移运用。通过用“像”来说“象”,及了解关键词句“到底”意思,用“到底”说句子等训练方式,提升了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大象的大有更立体的了解,对大象的重也有更强的好奇心。】

四、自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官员和曹冲的称象方法。

(一)质疑: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员们和曹冲分别想出什么办法?用记号标出相关句子。

1.学生读书,找句子,交流汇报。

2.课件出示句子。

3.引导学生比较读两种办法。

4.教师总结板书:官员:用秤称象曹冲:用船称象

(二)设置悬念: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到底那一种更好呢?我们下节课再探个究竟。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找出两种办法并读好,让学生对官员的办法与曹冲的办法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设置悬念“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到底那一种更好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学生练习写字。

1.出示“别人、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

2.教师范写“底”(强调斜钩要拉长一些。)

?设计说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书写的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教师也要抓住较难的字,示范讲解。】

板书:

曹冲称象用船称

又高又大

官员们称象用秤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做、岁、站、船、然”5个字,会写“力气、出来、船身、石头、地方、果然”6个词语。体会“直”、“才”、表达的意思。

2.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句子:妈妈用秤杆称了称大西瓜。

?设计说明:复习巩固是提高学生识记生字效率的必要方法。教师通过听写句子再次巩固学生对“秤、杆、称”的认写,同时让学生明白学的文字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二、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官员与曹冲的称象办法,曹操赞同谁的?说出理由。

(一)思考汇报:

1.曹操赞同谁的办法?

赞同曹冲的。

2.说理由:

课件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引导学生读这两句话。(读出曹操面对两种方法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直”。

1.“曹操听了直摇头”直可以换个什么词?(不停地、不住地)

2.从“直”体会出什么?(曹操非常不赞同官员们的想法,因为砍树造大秤,费时费力;造了大秤也提不起。)

3.带着体会男女生比较读第3、4自然段,读出曹操对官员们办法的不满意,不赞同;对曹冲的办法的欣赏、赞同。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抓关键词句判断曹操对两种办法的不同态度,提高学生概括、理解、判断的能力。】

三、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一)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1.引导学生自疑自答:对于这个办法,有什么不明白的?

(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等)

2.学生说称象步骤,教师现场演示。(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

玩具象、小石块、秤等,让学生根据曹冲的办法来说怎么做,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

4.借助排序中的关键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提示用好“先、在、然后”

有序表达。

(二)交流讨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1.设疑:说说曹冲称象办法好在哪里?

2.生交流回答

(预设: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称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设计说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懂得曹冲称象好在哪里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只有学好重点,才能突破难点。曹冲称象的步骤语言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说清楚弄明白称象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疑自答--学生说步骤、老师演示称象过程--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用‘先、再、然后’等连接词把过程说具体清楚”这四个教学步骤,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理解的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有序,从而轻松地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四、夸一夸曹冲。

(一)质疑:这么好的办法,曹冲几岁想出来的?

1.交流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比较读一读,体会“才”的意思。

(预设:“才”突出表现曹冲年纪小。)

3.学生读句子:读出惊讶、夸赞的语气。

(二)想成为小曹冲吗?动动脑筋想想,你还有哪些好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

(三)拓展探究: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设计说明:通过启发学生说出我们科技进步的今天,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

巩固练习:

一、学曹冲比聪明,看谁读的准。

身体像堵墙,腿像四根柱。

站在大象前,官员来议论。

到底有多重?砍树做称杆。

谁能提得动?七岁曹冲解,

先赶象上船,画上吃水线。

再赶象上岸,用船来做秤。

装石到线止,称石知象重。

照着说法做,果然知重量。

学习小曹冲,勤想又敢说。

二、看拼音,写词语。

ránhòuzhànlìsuìyuèzhùzichènggǎn

(然后)(站立)(岁月)(柱子)(秤杆)

精选阅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探究新知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官员们是怎样说的呢?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

2.师引导:那么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呢?曹操呢?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3.现在请大家试着学官员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话。

这里面有三个官员说话了,读谁愿意来当官员学着官员的口气读一读。指名3个来读。

师:其他同学想不想也来读一读,那么老师提议一、二、三小组分别读三个官员的话,第四小组的同学读旁白,同意吗?(分小组读)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曹冲又想出什么办法呢?

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请大家用"-------"画出表示曹冲做法的语句。

2.课文用几句话来讲曹冲的办法呢?(四句)也就是四个步骤,现在我们把这四步总结出来:

3.师:曹冲的办法可真好,想不想当一回小曹冲?老师这儿有一些东西,大家请看(师出示教具)请大家前后桌的同学一起来读他的办法,合作讨论怎样来演示这个办法,等一下派代表来演示。

4.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5.师:现在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6.师:我们知道曹冲的办法是按四个步骤来的。那么有谁能用:

(师板书:先……然后……再把……再……)来说一说

师:谁再来用其它的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曹冲的办法?

7.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呢?

8.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四、归纳总结

现在看来,依靠科技无穷的力量,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祝你们都成为聪明的孩子。

五、当堂练习

选字填空。

在再象相像

①这件事过几天()说吧!

②河边来了一头大()。

③你不要()他一样贪(tān)玩。

④你现()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吧?

⑤朋友之间应该互()帮忙(bāngmáng)。

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秤 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以石代象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象下(装石),

称出(重量);

先……然后……再把……再……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案篇4

目标:

1、理解故事中曹冲称象的好方法,初步了解量的守恒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

准备:

曹冲称象过程的课件、实验材料。

重点难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过程:

1、谈话导入。

如果你们想知道一样东西有多重,应该怎么办?(幼儿讨论。)

如果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那要怎么称呢?古时候的人想出了办法来称大象,那他们是怎么称的呢?

2、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提问:故事里的人是怎么称大象的?

(方法一: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问:那是一头这样的大象.方法二: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提问: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好吗?)方法三:曹冲称象。)

3、欣赏曹冲称象那一段,重点理解曹冲利用量的替换来称大象。

(1)欣赏课件。

提问:

1曹冲是怎么称象的?(说说称象的顺序,幼儿说,教师边画图示。)

2为什么要在船上做记号?

3石头为什么要放到船沉到标着记号的这里?

4这样称出来的石头重量真的等于大象的重量吗?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2)演示实物操作。

小结: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那觉得能想出这个办法的人怎么样啊?(很聪明,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

4、再次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5、结合现在实际情况,发散幼儿的思维。

提问:刚刚我们听了的故事题目叫什么?古时候的人称象是这样称的,那现在,如果我们也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我们可以怎么来称呢?(幼儿讨论。)

小结:古时候虽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称重量的工具,但他们通过动脑筋,也能轻松的称出东西的重量。因此,现在的我们只要能动脑筋,什么事情都能解决的。

第一次会教:20xx.12.22

课评: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活动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官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让幼儿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回答积极,思维能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幼儿能很快的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落实了两个目标。不过活动中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整个活动下来,教师重复小朋友的回答较多,这样就显得有点罗嗦,同时也较浪费时间。

2、环节与环节的衔接方面不够连贯,教师的引导语设计得不是很合理。

3、语态显得较老气,没有很好地贴近小朋友的心理,这样在活动中趣味性就显得不够了。

4、本活动是属于故事教学活动,而放着一个实验演示,就显得有点像科学活动了,再说小朋友对称象的方法已能理解得较好了,所以这个实验放在这个活动中显得就有点多余了。

5、环节设计方面能否进行调整。这个故事较长,对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来说较难,如果分段来欣赏的话,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这次活动有较多的不足,在各方面还需做很大的改进,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来上好这个活动。

曹冲称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会写10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写字。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议论为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

2、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重难点:

1、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过程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过渡: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杆秤称象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重难点:

1、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②教室真整洁。()

3、课中练习:

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书写生字。

(1)读我会认的生字。

(2)给生字组词。

(3)同桌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

(4)老师讲解每个生字的重点笔画并在填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书空。

(6)学生书写,老师巡视,单个指导。

(四)作业;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官员杆秤称象称不出伤害象

赶、沉、画、赶、装、沉、称

曹冲动脑筋、想办法

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冲称象教案5篇相关文章:

小班5以内的点数教案5篇

小班认识情绪教案5篇

折纸蝴蝶教案5篇

大班音乐教案5篇

套圈大班教案5篇

小班数量教案5篇

5的加法大班数学教案5篇

数学感知5以内的数教案5篇

英语教案优秀5篇

小猴请客教案5篇

曹冲称象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