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你的教学更加有效率,教学计划要分析发展状况和教育目标完成情况,以下是骄才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诵读课教学计划7篇,供大家参考。
诵读课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构建和谐家庭。
三、诵读内容
1、古诗:《古朗月行》、《绝句—迟日江山丽》、《赠刘景文》、《江南春》、《悯农——春种一粒粟》、《忆江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寻隐者不遇》、《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晓出
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喜雨》、《七步诗》、《滁州西涧》、《浪淘沙》、《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
2、《三字经》。
3、自主背诵5篇。
四、诵读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小朋友,跟我念”——诵读的六字真言。引读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接龙读、默读,想方法多听多读。并非完全不要理解,了解内容大概即可。只要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天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诵读、赏析,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4)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在校读30分钟。
(5)回家后,每天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6)鼓励学生和家长参加“亲子经典诵读”活动。
诵读课教学计划篇2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名称 古诗词诵读
2、课程范畴
紫色语言(文化修养领域)
3、课程内容
?古诗词诵读》朗读、背诵理解古诗词的诗意以及了解古诗词的作者等。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和生活实际了解诗文的意思;阅读浅近的古诗词,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感受语言的优美。
4、开发依据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同志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为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班将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享受阅读的乐趣。
5、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通过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能熟练诵读古诗词、理解全诗意、词意,并能运用于生活。
具体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诗人及著名的诗句。喜爱古诗,能自觉朗读、背诵古诗,达到琅琅上口。
2、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所学古诗词并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通过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4、通过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者一定的场景中联想到相应的名诗。
6、积累大量的古诗。
二、课程实施
1、学生情况分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古诗词诵读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诗词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开展此活动可以丰富师生人文素养,也可以展现我校“书香校园”的办学特色,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具体实施
故事导入、反复诵读、配乐吟唱、品读解意、联系实际、感悟升华、背诵积累、深化感受、积淀语言等。
三、成果展示形式及效果
1、成果展示形式
(1)古诗词诵读本
(2)诵读展示
2、效果:
学生能够诵读所学的古诗词,拓展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诵读课教学计划篇3
指导思想:
经典著作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正是通过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加强对学生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广大学生领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风采,丰富和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世界,从而推进素质教育,营造书香校园。
活动目的:
1、推广普通话,提升普通话的使用水平,提高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3、使学生学习、了解、热爱、传承国学经典和历史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感悟祖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做有道德的人。
领导小组:
(一)考核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二)执行组
组长:xx
组员:xx
诵读内容安排:
选取现行各年级所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和诗文进行背诵,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补充课外中华经典。(具体篇目详见后附录部分)
活动安排:
1、时间安排:
利用上午学生早到校的时间及课堂、自习课等时间,对课文的经典篇目进行诵读。
将抄写当天所吟诵的经典、古诗词与练字相结合,通过书写加强记忆。
2、诵读方式:
①诵读形式:
根据学生年级、班级的不同可灵活选择:
老师领读、学生代表领读、跟磁带读、全班齐读、分组齐读、听读、自由哦诵读默读、分任务读。
②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或者语文老师负责组织各班全体学生诵读。
3、成果汇报展示:
根据诵读进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第三周集中组织八年级全体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演讲比赛”及在第十二周举行经典诵读暨长江中学第二届汉字节活动,同时检测经典诵读成果。
4、朗诵表演参赛要求:
每个节目时间为3—5分钟,形式不限。
诵读时使用普通话,诵读时感情真挚、充沛,语气语调恰当。诵读者仪表整洁、举止大方,能体现参赛选手良好形象和素颜,整体效果好。可使用背景音乐,诵读形式不限。
参赛对象:每班选送2—3个优秀节目代表,也可有老师参与。
竞赛时间:八年级组自定。
附录:经典诵读篇目
经典文章:
?童趣》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十则》 《木兰诗》 《孙权劝学》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桃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大道之行也》 《三峡》 《答谢中书书》 《继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 《五柳先生传》 《马说》 《送东阳马生序》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陈涉世家》 《隆中对》 《出师表》 《公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字经》
经典诗词: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泊秦淮》 《龟虽寿》 《过故人庄》 《题破山寺后禅院》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观书有感》 《山中杂诗》 《竹里馆》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滁州西涧》 《江南逢李龟年》 《送灵澈上人》 《约客》 《论诗》 《夜雨寄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飞来峰》 《观沧海》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 《长歌行》 《野望》 《早寒江上有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鹤楼》 《送友人》 《秋词》 《鲁山山行》 《浣溪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潼关怀古》 《饮酒(其五)》 《行路难(其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赠从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登幽州台歌》 《终南别业》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 《相见欢》 《登飞来峰》 《苏幕遮》 《沁园春·雪》 《望江南·梳洗罢》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观刈麦》 《月夜》 《商山早行》 《卜算子·咏梅》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山坡羊·骊山怀古》 《朝天子·咏喇叭》 《我爱这土地》 《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关雎》 《蒹葭》 《从军行》 《月下独酌》 《羌村三首(之三)》 《登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望月有感》 《雁门太守行》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别云间》 《短歌行》 《迢迢牵牛星》 《咏怀》 《归园田居(其一)》 《过故人庄》 《将进酒》 《登金陵凤凰台》 《蜀相》 《雁门太守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满江红》 《如梦令》 《沁园春·长沙》 《长征》 《中秋》 《月下独酌》 《明月皎夜光》
诵读课教学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教材分析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经典诵读》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实际,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其内容包括《弟子规》、《百家姓》全文,《千字文》、《中华成语千句文》精选和《笠翁对韵》、《古诗词名句诵读》。三年级所学内容为《弟子规》、《百家姓》全文。
?弟子规》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是中华文化精髓,倡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以上内容适合三年级孩子认知规律和阅读发展,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还能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具体做法
1、向学生以及家长积极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
2、利用每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诵读、理解、观看视频或表演等形式,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校本课程规定的内容《弟子规》、《百家姓》。
3、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精髓。
4、家校结合,让学生每周将诵读内容背诵给父母听,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按《弟子规》倡导的去做,将诵读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诵读课教学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从小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从小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让学生在读书中丰厚,在提升基本素养中生发灵性的光辉。
二、阅读时间:
1、每天在家读书半小时。
2、每周阅读、背诵1首古诗。
3、午读时间认真阅读课外书。
三、具体措施:
(一)建立书香家庭。
1、为孩子建立小书柜。配合孩子的成长尽可能的充实相关图书。
2、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内容包括:读书给孩子听、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听孩子读书、一起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等。
3、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并记录读书情况。内容包括:读书时间、内容、孩子想说的话、家长的评价等。
(二)营造读书氛围,激发读书激情。
1、午读课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共读课外书,做学生的榜样。
2、班级建立好“图书角”这块阵地,实现班级图书资源共享。
3、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向学生推荐好书,交流好书。
(三)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1、阅读课上,老师要认真上好阅读课。(绘本阅读)
2、利用早自修时间让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1)展示读。每次选部分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他们喜欢的小故事等。
(2)自由读。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来,在教室里小声地读。
(3)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小朋友们讲一讲你读到的故事或者你知道了什么。
四、建立激励机制,评价促进阅读。
1、班级制定图书阅读管理评价制度。
2、进行家庭阅读记录评比。比一比谁读的书最多,谁读得最认真,谁的收获最大。
3、每月评比一次“读书小能手”,一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背儿歌童谣比赛等。
五、图书推荐。
1、古诗:《必背古诗七十首》(至少背会前20首)
2、《语文新天地》
3、童话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国民间童话》《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童话》
4、寓言类《伊索寓言》(注音版)
5、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嫦娥奔月》《龙女拜观音》 《后羿射日》
6、知识类:卡通版《十万个为什么》 《365天动物趣事》
诵读课教学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经过历史的长河洗涤,越发令人思考,它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国学经典》(七年级卷)、包括修身励志、写景状物、咏史抒怀、传统节日、情思感悟、哲理寓言、亳韵古风几个部分组成。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颂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四、教学措施
1、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与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每节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诗文两分钟。
4.给家长发校信通,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搞好此项活动。
5、每星期一早上老师利用早读时间,亲自检查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给他一百分,该生即指定为本周经典诵读班长。让他利用课余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交与老师处理。
6、注意学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学习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五、达到目标
本学期学生学习国学达到的目标是:
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和背诵;
②能够大体把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
③能够试着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④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注意积累诗词中优美词语、精彩语句。
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我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孩子,逐步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诵读课教学计划篇7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诵读内容为三部分:
1、古诗十二首。
2、名人名言十句 。
3、带“龙”的成语9个;含有“想”意思的成语6个;表示杰出、不一般的成语5个;描写态度和蔼的成语5个;成语接龙一组。
三、教学时间:
1、每周的经典诵读课及一、三、五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四、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
(2) 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 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五、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
1、《语文经典读本》
2、《爱的教育》
3、《稻草人》 叶圣陶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4、《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 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二、选读书目。(根据各自爱好有选择性的阅读。)
1、杨红樱系列
2、《周恩来》
3、《雷锋的故事》
4、《岳飞传》
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
6、《中国节日故事》
7、《中华美德故事》
诵读课教学计划7篇相关文章:
★ 诵读活动方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