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定期评估个性化教学的效果,并对教案进行调整,教案通常包括与教学主题或单元相关的背景信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下面是骄才站小编为您分享的香蕉酥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香蕉酥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香蕉的外貌特征与生长特征。
1、 尝试掌握棉签绘画的技能,能独立完成画作。
2、喜欢参与活动,体验写意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ppt香蕉的图片
2、 颜料,抹布,瓶盖若干,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有喜欢吃的水果吗?
夏老师最喜欢吃的水果是香蕉,你们喜欢吃吗?
二、 出示ppt
师:我这里有一些特别漂亮的香蕉,请你们来看看。
它们长什么样?长的像什么?
出示“站”起来的香蕉。
这个香蕉怎么了?像什么呢?
三、 介绍材料
师:今天夏老师带了一个神奇的工具来帮助我们画香蕉,让我们一起看看。
(出示棉签和卡纸)
用棉签怎么画香蕉呢?你们觉得应香蕉吧!
(边讲述画法边在幼儿眼前完成画作)
四、 幼儿作画
(教师巡回指导作品)
三、欣赏幼儿作品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画的香蕉?
(师幼共同欣赏作品)
活动反思:
香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平时在我们幼儿园里也能吃到。所以当我出示图片时,孩子们都很兴奋:老师,这是香蕉。问到香蕉的样子,孩子们也是能够很清楚的说出来。问到像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也有了一点局限,都是小船,黄黄的,再没有其他的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发挥更多的想象力,我起了一个头,弯弯的香蕉像飞镖一样,开始我还担心孩子们不认识飞镖,只听到孩子们马上说:老师,飞镖飞出去会回来的。接下去,孩子们的思维就慢慢打开了,有的说像滑滑梯、跷跷板,黄的颜色像月亮等等。这次的绘画作品我放到了卡纸上,颜料不容易印出来,看到这次的作品,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棉签画的能力。也能够很清楚的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香蕉酥教案篇2
设计意图
设计的本节教学活动课源于有些小朋友在吃午点香蕉时出现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同时香蕉独特的外形特征也吸引了小朋友的关注,于是想到可以运用香蕉的“弯”、“躺”、“立”等不同形态引导启发幼儿进行想象,结合“香蕉会变戏法”的`游戏让幼儿运用感官经验在玩中探索想象,并学会用清楚简单的语言进行自由表达,让幼儿养成爱思考、肯动脑筋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想象活动,对活动感兴趣。
2.学说句子:“香蕉像……”。
3.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
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引导幼儿用“香蕉像......”说一句完整的话。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吃过香蕉,自己尝试剥过香蕉。
2.物质准备:香蕉若干、纸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根据已有经验,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师生一起跳《水果拳》中关于水果名称的小片段)。
2.拿出装有香蕉的袋子,作神秘状,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样好吃的水果,让幼儿猜它是谁?幼儿猜完后揭晓结果。自由说说香蕉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是黄黄的,用手剥去皮才能吃。
二、启发想象,鼓励用语言表达
时刻贯穿引导学说句子:“香蕉像……”。师创设问题情境:“香蕉会变戏法,你们信不信?”
1.师轻轻地将香蕉呈现——弯腰状
引导启发:香蕉开始变戏法了,变变变,变变变,香蕉像什么?(小桥、眉毛、月亮、彩虹、发卡、枪等)
2.师轻轻把香蕉呈现——卧躺状
引导启发:香蕉又变戏法了,变变变,变变变,香蕉像什么?(小床、小船、滑梯、摇篮等)
3.师轻轻地把香蕉呈现——立状
引导启发:香蕉真会变戏法!变变变,变变变,香蕉像什么?(刀、电话、耳朵等)
小活动:打电话。
4.每个小朋友拿一个香蕉,自由发挥想象摆弄:弯弯的香蕉像什么?教师适时引导:把香蕉放在嘴巴上、鼻子前、头上等(像笑脸、象鼻子、象牙)。
5.最后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教师剥开香蕉,请幼儿说说这时的香蕉像什么。(花、蜘蛛、喷泉等)
三、分享食物
1.引导幼儿明确吃东西前要清洁手。
2.让幼儿尝试剥开香蕉皮,对不会剥的幼儿教师进行适当指点或请小朋友帮忙,最终让幼儿自己剥开皮,让幼儿在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幼儿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变小了”、“好吃,好吃,又变小了”,让幼儿从吃中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4.引导幼儿知道有好吃的要和小朋友分享,一起吃才有乐趣,同时教育幼儿吃完后要把果皮放进垃圾桶里或指定的地方。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请小朋友回去以后想一想,还有哪些水果也会变戏法,来告诉老师或是你的好朋友。
香蕉酥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说:“香蕉像....”一句话。
3、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欣赏并理解故事,能在集体前复述故事。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二、活动准备:
人手一根香蕉。
三、活动过程:
1、猜谜,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种水果,它的样子长得长长的、弯弯的、皮是黄黄的,拨开以后才能吃,猜一猜它是哪一种水果?”
2、教师出示香蕉,幼儿学说:“香蕉像.....”
(1)教师提出让香蕉来变戏法。
提问:“香蕉像什么?”引导幼儿学说“香蕉像....”一句话。
(2)依次将香蕉横放、竖放、倒放,根据不同摆放位置让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发给幼儿人手一根香蕉,要求幼儿相互交流说“香蕉像.......”。
(4)请个别幼儿讲述,并带领其他幼儿一起学一学。
3、游戏:打香蕉电话(教师与幼儿或幼儿之间用香蕉打电话)。
4、拨开香蕉引导幼儿继续想象这时香蕉像什么?
5、师生共同品尝香蕉同时发挥想象。
师:“现在香蕉像什么?”
“刚才香蕉怎么样,现在怎么了?”
师:“我们把香蕉变没有了。”
“今天小朋友拿香蕉变戏法都很开心,回去以后还可以想一想,还有哪些水果也会变戏法,来告诉老师或是你的好朋友,好吗?”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是愉悦的,主动的。他们仔细的观察着,积极的交流着,快乐的'品尝着,“快乐教育”的原则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幼儿语言发展方面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应该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如引导幼儿说一句完整话或者将幼儿说的话编成一首优美的儿歌,这样才会帮助幼儿更完善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结束部分分享时要引导幼儿边感知边交流。
在体验整体――部分――变小――没有的渐变过程时教师应再多加引导;第三点就是没有关注到个体,应多鼓励说的少的幼儿。相信这节课经过修改、提炼后一定会更成功。
香蕉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教学重点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如何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主题图,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片。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
生:香蕉。
师:谁能说出图意?
生:两只小猴子来智慧老人家里做客,智慧老人要把12根香蕉分给两只小猴子。
二、问题探究
师:通过看图,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只猴子分得几根香蕉?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问题)
师:我们可以用12根小棒代表12根香蕉分一分。看谁分得最快。
学生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汇报,演示自己分的过程。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教师讲解把平均分转化成除法算式。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除以”。(教师板书:÷)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样列式?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香蕉。算式是“12÷2=6(根)。(教师板书)
学生齐读算式。教师指着算式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知道了12除以2等于6。如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生:12÷3=4(根)。(教师板书)
师:在12÷3=4这个算式中,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是除号。(板书)
师:(指算式)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12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三、体验感悟
师:刚才分香蕉的时候,出现了多种分法,同学们掌握了把平均分转化为除法计算的方法。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小朋友想出又快又好的办法解决。
教师出示题目:18根小棒可以怎样平均分,每份是几根?把分的过程用除法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分,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生:平均分成2份,算式是18÷2=9(根)。18÷2=9表示把1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9。
生:18÷3=6,表示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生:18÷6=3,……
生:18÷9=2……
教师肯定、鼓励分法多样化。
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完成第38页练一练。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二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练习设计:第38页的练一练,第40页练习二的第1、2题。
香蕉酥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发展了思维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引导了用肢体语言进行动作表现。
3、培养了对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大香蕉若干。
2、方纸盒1个;毛巾若干;录音机。
3、场地:师幼围坐一起。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出方纸盒,作神秘状,让幼儿猜:里面有一样好幼吃的东西,样子是长长的,皮是黄黄的,用手扒去皮才能吃的是什么?
二、拿出香蕉,启发想象,鼓励用动作展现。
教师说:“香蕉会变戏法,你们信不信?”[用疑问、用游戏的口吻再次打开幼儿兴趣的闸门。
1、师面带微笑,轻轻地把香蕉呈现 。(弯腰状)
启发:香蕉开始变戏法了,这样看,像什么?
幼儿:像小桥、像月亮。
2、师面带神奇色,轻轻把香蕉呈现 。(躺状)
启发:香蕉又变戏法了,这样看,又像什么?
幼儿:像小床、像小船、像滑梯、像摇马。
(十分离奇的有):像挖土机、像虫子。(对特别离奇的回答,教师鼓励幼儿鼓掌表扬。)
鼓励:请小朋友自己做挖土机挖土看,做大虫子爬行。(此时, 幼儿会在自由创造中尽情地用动作表演,满足了表演欲。)
3、师面带惊讶色,轻轻地把香蕉呈现 。(垂状)
启发:香蕉真会变戏法(鼓励幼儿鼓掌对“香蕉”表示表扬)。
这样子看,又像什么?
幼儿:有的说:“像机器人”、“像大刀”。
提醒:师把香蕉放在嘴与耳之间笑着不做声。
幼儿:像电话、像我爸爸的手机。
鼓励:请幼儿跟老师来通电话吧。于是,教师就随即进行“打电话”作和幼儿通起“话”。教师应根据幼儿表现情况灵活调节活动,这样,既稳定幼儿易乱的情绪,又让幼儿获得行动上的满足。
4、师面带夸张色,“狠狠地”把香蕉呈现 。(立状)
启发:小朋友看:香蕉变戏法一点也不累,这下子又像什么啦?
幼儿:像大炮、像机关枪、像飞机。
再启发提醒:师把香蕉放在鼻子前,微笑地看幼儿。
幼儿:像大象鼻子、像大象牙齿。
鼓励:小朋友离开位子学解放军叔叔开枪、开大炮。之后,一听沉重的音乐,幼儿便把激昂的动作改成艰难地学大像走路了。
三、与幼儿分享食物
1、在分享之前,让幼儿用毛巾擦过手。在分享过程中,告诉幼儿有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在分享之后,教育幼儿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
2、让幼儿尝试扒开香蕉皮,对不会扒的幼儿教师进行适当指点,最终让幼儿自己扒开皮,这样,让幼儿在尝试中获得成功。
3、幼儿会边吃边说,教师便随机加了一个小小的启发:扒开的香蕉又变了。像什么呢?幼儿说:“像蜘蛛”、“像花”。
4、在分享过程中,还让幼儿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又变小了”。让幼儿从吃中获取整体 部分 变小 没有的渐变过程。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整理场地。
香蕉酥教案5篇相关文章: